摘要:田野调查难以直接呈现明清以前民间信仰的状况,依赖文献记载一般仅能粗略了解明清神明演化的源头以及朝廷封赐或打击的祠庙情况,试图还原宋元时期以祠庙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变得尤为困难。能否通过明弘治时期《温州府志》中永嘉、瑞安两县祠庙部分的记载,来讨论明代方志在多大程度上可能还原宋元时期地方祠庙社会的整体面貌,这既是社会史的问题同时也是史料分析的问题。通过复原可以观察到由小农、土豪、福建移民、海商与道教共同构建起来的宋元温州民间社会,以及朝廷、地方官、本土新士大夫对祠庙场域的有限参与。这样的图景经由特定的明代方志复原获得,现存宋元方志可能尚不能达成类似效果。
关键词:宋元 温州 方志 祠庙
一 复原的可能性及分析的局限性
近数十年来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主要是由海外学者推动的,并形成了几方面讨论的核心,包括以商业化为关注焦点的神明演变问题,以赐额、淫祠为核心的民间信仰与国家统治(神明标准化)问题,以祠庙为中心的民间社会组织问题,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类型化问题。[1]西方学者这些领域的研究主要依赖田野调查而完成,但当这些讨论试图追溯唐宋时期的源头时,又不得不主要依赖包括碑刻在内的文献材料。无疑唐宋时期的相关研究同样获得了重要的成绩,并且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基本的共识,比如宋代并没有如明朝那样严厉的“淫祠”观念,民间奉祀的神明如不涉及刑律一般不会遭遇朝廷有针对性的打击,凡民间广泛认为灵验的神明都可能获得朝廷的封赐,朝廷与民间在相当程度上共享一套神明观念而并未形成明显的对立紧张的情势。[2]然而今天的田野调查难以直接呈现明清以前民间信仰的状况,依赖文献记载一般仅能粗略了解明清神明演化的源头以及朝廷封赐或打击的祠庙情况。这就意味着,一方面,由于朝廷对民间信仰相当宽容甚至认同的态度,宋元时期地方神明的样貌可能远比明清时期更加丰富多彩和自由活泼;另一方面,由于材料与田野的局限性,今天试图还原宋元时期以祠庙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变得尤为困难。而本文试图通过明弘治时期《温州府志》中永嘉、瑞安两县祠庙部分的记载,来讨论明代方志在多大程度上可能还原宋元时期地方祠庙社会的整体面貌——这既是社会史的问题,同时也是史料分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