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咸~鱼^墈_书~罔\ _哽!歆.嶵+哙?”我发现上述数据很成问题是从阅读有关论著开始的。较早读到的是余也非先生的《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11]和吴慧先生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2]。他们掌握资料比我全面许多,其计算结果与我差距极大。而余、吴两先生的结论差异也相当明显。如吴先生用大量篇幅反驳汉代“亩收一石”论,坚持“亩产三石”说。而余先生则认为汉代南方“亩产谷四石”,折合米二石,北方亩收麦由一石逐步提高到三石。他虽然肯定宋代“北方每亩平均产量为麦一石”,但认为南方每亩产米“一般应为二石”。分歧如此之大,足见考证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之难,不可草率从事。于是我开始自我质疑。本人将汉、唐、宋三代粮食平均亩产均假设为一石,显然是错误的。以北宋而论,所谓“大约中岁亩收一石”,系熙宁年间吴充所说,仅就熙州(治今甘肃省临洮县)、河州(甘肃省临夏市西南)地区而言,并非全国各地的实情。-求,书*帮? ?首.发¢其反证不少,如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言及苏州的情形:“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13]吴充是就粟麦而言,范仲淹是以稻米来说,各地栽种谷物品种不同,产量迥异,很难一概而论。这时,我才想到老师当年的告诫:“古代的粮食平均亩产量是算不清楚的。”
岂止粮食平均亩产量的假设是错的,耕地总面积的估计也不对。我所认同的北宋耕地总面积为1460万余顷一说,其史料依据无非《宋史·食货志上一·农田》里的两句话。一句是:“治平中(天下垦田)四百四十万余顷。”另一句是:“赋租所不加者十居其七。”由这两句话推算而成。所谓“十居其七”,分明是个或然数字。“四百四十万余顷”确切么?答案应当是否定的。细读这段史料,破绽显而易见:“皇祐中垦田二百二十八万余顷,治平中四百四十万余顷,其间相去不及二十年,而垦田之数增倍。以治平数视天禧则犹不及。?8+1!k*a~n*s!h′u+.·c¨o·m^”[14]不到20年,耕地翻一番,绝无此种可能,断断不可信以为真。后来读到何炳棣先生《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一书,他列举了北宋不同年份有关耕地总面积的八个数字,认为:“仅就这八个数字之间极不稳定的大起大落,就可推知这些数字决不会反映当时的耕地面积。”[15]何先生怀疑这些数字的真实性,言之有理。而我竟将不真实的亩产乘以不真实的亩积,从而得出北宋年粮食总产量高达1284亿斤,无疑是闹了一个大笑话。上述三组数据漏洞相当多,如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分明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我将耕地面积与粮食播种面积混为一谈。又如唐亩与宋亩并不相等,前者为4752.6平方市尺,后者为5189.4平方市尺,分别相当于0.792亩、0.865亩(亦称市亩)[16]。宋亩分明大于唐亩,而我居然忽略不计。为避免枝蔓,这些本文恕不一一列举。
关于北宋耕地总面积,在《文献通考》等有关史籍的记载中,除何炳棣先生所举八个数字之外,更离谱的是:治平年间,“天下垦田无虑三千余万顷”。[17]去掉余数,以三千万顷计,再按一宋亩等于0.865市亩换算,当时天下垦田多达25.95亿亩,大大超过现今全国耕地总面积18亿亩。人们难免会问:这可能么?有前辈学者早年竟信以为真,据此记述道:“到英宗时,全国耕地共三千多万顷。”[18]好在杨志玖先生已于50年代初,著有《北宋的土地兼并问题》一文,专门予以订正[19]。稍后,华山先生在《关于宋代农业生产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这个统计,一望而知是靠不住的。”[20]华先生所说“这个统计”,包括“三千余万顷”以及“四百四十万余顷”等等在内。在他看来,都“靠不住”。
所谓天下垦田“三千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