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13章完结

总之,学界对北宋三司内部机构调整的具体过程,以及各阶段特点,已获得较清晰认识:三司内部的机构调整,在宋太祖至宋真宗期间基本完成。其中太祖朝主要完成三部诸案的分工整合,太宗朝的调整最为频繁,不但包括大量子司的设置罢废与合并,甚至于淳化间尝试取消三部改行左右计;至真宗朝,除了个别子司与诸案分工的调整,机构整合基本完成。但学者对不同机构的业务关系、三司内部行政机制的特点仍缺乏充分理解,对历次调整的关联性,以及背后的具体原因,尚未给出合理解释。因此,对这一时期行政机构、人员的调整措置,难获得规律性认识。

(四)有关北宋三司的官吏来源与管理

周藤吉之《北宋三司的性格》一文,较早对三司长官、三司副使的出身、迁转情况进行了细致研究[78]。周藤氏首先梳理了北宋三司长官名称变化,并分析了历任三司长官的前、后官情况,认为自太祖至真宗朝,三司长官前官由“武官”转为“文官”,并由“两省五品以上”官任之,其后官有直入宰相者,但也有外任知州者。自仁宗至元丰改制,三司长官多以本官序位较低的权三司使为之,甚至设置了资望更低的权发遣三司使、权发遣三司公事;其前官多以两制、学士乃至待制为之,后官在仁宗朝尚有升任执政者,神宗中期后再无其人。周藤氏结合神宗朝三司事任的削减,认为上述现象反映了仁宗、神宗之际,三司地位明显下降。关于三司副使,自太祖至真宗朝废置不定,太宗朝有以胥吏出身者为之,至真宗朝以后,则基本以本官员外郎以上,曾任转运使、发运使以及侍御史知杂事者为之;其后官,在太宗、真宗朝时尚有直升三司使者,仁宗朝后则无,多出为沿边三路都转运使或发运使。周藤氏认为,三司副使与转运使、发运使迭相出入,反映了三司统领国家财政,将转运司、发运司置于自身管理之下的特点。

不想错过《唐宋历史评论.第三辑》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