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藩镇,相反,他要重新建立朝廷政治的新规范,即节度使的任命权完全归于朝廷的掌控!当刘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双方的冲突已不可避免,结局如人所知:叛乱被官军剪平。
浙西李锜与朝廷的对抗事件尾随西川之后,展现的同是宪宗为施行其新政规范而采取的雷厉风行的行动。如同韦皋长期经营剑南一样,李盘踞浙西亦历久弥长,该地所处的经济优势为他的盘踞提供了条件,但削弱了朝廷的财政命脉。宪宗新政的出现对这种局面形成的空前压力,迫使李采取措施予以应对。然而致使事态不可收拾的,则是他在入朝参拜的问题上表现出的三心二意,这触动了朝廷的底线,李随之就擒于朝廷军队的征服之中。[2]
对这两桩引起学界重视的节镇抗命的事件,以往的研究多将它们置放在藩镇叛乱中央的套路之中,渗透的是二者对立的思考逻辑。但在作者看来,这种思路将后期社会那种特定空间和时间中出现的中央与藩镇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用单一而静止的线性框架限定,丧失了隐含在其中的具体而个性化的要素。他撰写此文的目的就是要突破这样的框架,揭示两次事件对元和政治产生的影响与后期唐廷、藩镇之间不断变化的复杂关系的诸多面向。他认为,两次事件昭示的宪宗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除了军力压制这一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则是确立藩镇效忠于朝廷标准的新规则,即在藩镇内部的更替之时是否无条件接受朝廷指定的人选成为首要条件,而其他的种种标准和规范则被剔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