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9章完结

《上官婉儿》等三篇文章,则是在具体论证上的展开,不再做复述。~萝′拉¢暁-税′ ?更?欣¢醉+哙^

接下来我们将尝试分析作者的一些问题意识、研究思路和研究渊源,便于理解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同时也顺便把笔者阅读中不解之处提出来。

上篇讨论唐帝国后期政治问题,虽然只有两篇重要文章,却分别涉及了两大重要问题:藩镇和宦官。其结论也是与一般史学界的认识差异颇大。《西川》一文讨论的问题相对较小,除了方法论方面的较多创新外,没有提出新的解释框架或概念。而《宦官》一文,则引入了“制度化皇权”(包括“制度化宦官系统”)的概念,试图以此为起点重新理解和评价唐后期的政治格局,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分析。(这方面的讨论在本书中除了《序论》有所论述外,并没有太多论证。但在多次讲座中,作者有较为全面的阐述,也可以作为参证。)

作者选择这一主题,其问题意识大概是:唐朝安史之乱后为什么能维持百年之久。或者如作者自己所说“唐后期朝廷的生命力之强是个难以用史学界惯常接受的论述框架来解释的现象”。¢d¢a¨w~e-n¨x+u′e′x*s¨w!.~c/o?m,

不过从史实判断的起点开始,作者就走上了与以往史学界不同的路。在作者眼里,唐后期的中央权威是成功的(并非藩镇割据或者地方坐大),皇帝权威也是极高的(也不存在宦官专权的问题),德宗甚至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君主独裁”。总之,作者对唐后期的政治评价十分乐观。顺着这一逻辑推导下去,作者自然得出结论,认为唐代的灭亡是一个意外,是一个偶然事件。(参考作者在北大的讲座“唐帝国的瓦解及遗产——一个老问题的新思考”。)

作者回答的关键词是“制度化的皇权”,作者认为,以往的学者“未能认识到制度化的皇帝权威的巨大象征意义和积极作用,而这在我看来才是唐后期政治局面得以维持的秘诀之一”(第6页)。作者通过引入制度化皇权的概念,重新构建了唐后期政治权力格局的新理解:“在8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内(德宗时代),出现了一个以制度化皇帝权威为核心的新政治秩序,代表这一政治秩序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内廷权力系统,和外朝官僚体系之间呈现平行运行的局面。·微^趣!晓/说* ?庚.芯?嶵_筷,”总之,作者认为,唐后期是一种内、外廷在皇帝主导下的合作的政治局面。在此,作者认为学者普遍接受的所谓南衙北司之争并不对,而且顺势也否认了陈寅恪指出的“内廷阉官主导,外廷士大夫附庸”的观察。

要完成这一构架,关键的节点在于制度化皇权和制度化宦官系统的一致性。这样的话,唐后期宦官的权力膨胀现象,就相当于皇权在强化,而不是对皇权的削弱。简单地说,唐后期的中央权力格局是三角两方关系,皇帝、宦官、朝臣是三角,皇权(宦官)和朝臣是两方。

但是疑问会随之而来,怎么理解唐后期宦官废立皇帝的事实呢?首先,作者认为在文宗之前,帝位均为按照传统来看最有资格的人选继承,在稳定性上可以说超过了前期。

那么,对文宗朝的甘露之变又该怎么解释呢?作者在《序论》中提到了一点解释:“作为皇帝权威的物质性体现的宦官机构,更加具有了政治的正当性,也逐渐产生出强烈的群体意识,进而与难以适应这种变化的皇帝产生冲突。”(第9页),他认为宦官和皇帝产生裂痕是皇帝的原因导致的。不过问题依然存在,文宗朝开始的仇士良以后的宦官势力发展如何?文宗朝之后,从梁、刘开始的那套制度化宦官体系,又和皇帝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限于文章内容,这些问题作者没有深入探讨,而是提了一下,认为:仇士良等人并不如梁、刘二人,文宗也不如宪宗,所以“唐代的中央政治由此进入了一个充满变数的未知畛域”。以此来看,作者似乎也承认文宗以后的权力格局与德宗、宪宗朝并不相同。那么,德宗、宪宗朝的制度化皇权和制度化宦官系统是否依然存在,是否依然具有一致性呢?

作者透露自己的写作计划,以后将此书发展为两部书,其一是“讨论8~10世纪权力结构的变化”,现在这种种疑问,期待会在未来的著作做出更圆

不想错过《唐宋历史评论.第三辑》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