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展架上,裱着一篇洋洋洒洒近千字的骈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书法飘逸,正是本届乡试中一位学子的高分之作。
“这份文章,”我用教鞭指着它,“文采斐然,堪称典范。但是,在我这里,”我毫不客气地在上面打了一个巨大的红叉,“它是一份典型的、垃圾PPT。”
台下一片哗然!
“为什么?”我自问自答,“因为它信息密度过低,为了凑对仗、显文采,废话连篇。最关键的是,它的核心观点,被埋没在了华丽的辞藻里,我需要花一刻钟的时间去读,去猜,才能明白他到底想说什么。这是对我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领导的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
我挥了挥手,杂役将这块展架抬了下去,换上了第二块。
第二块展架上,只有三页纸。
第一页,最上方是一个标题:《论引“渭水”入“京畿”以增猪料产量之可行性分析》。下面,是一幅用炭笔画的、虽然粗糙但线条清晰的简易地图,标明了水源、渠道和预估的灌溉区域。
第二页,是几个简单的表格,用阿拉伯数字清晰地列出了:工程预估成本、所需人力、建设周期、以及预估的猪饲料增产量和经济回报。
第三页,是结论:只用了一句话——“此项目,利大于弊,建议立即启动。”后面,还附上了一个风险提示:“唯需防汛期渠道漫灌风险。”
简单、粗暴、首白。
“而这份,”我用教令众人肃然起敬的语气,指着这三页纸,“是我亲自操刀的一份……虽然简陋,但堪称优秀的PPT范例。”
强烈的对比,如同两记重锤,狠狠砸在了所有学子的心上。
他们看着那份关于“如何养猪”的粗鄙报告,再回想刚才那篇被斥为“垃圾”的锦绣文章,一种根植于血脉的价值观,正在剧烈地动摇、崩塌。
“看到了吗?”我总结道,“逻辑清晰,要点突出,图文并茂。三页纸,我只用三十息,就能明白你要做什么,成本多少,收益如何,风险何在。这,就叫效率。这,就叫‘强力表达之器’。”
就在此时,我将目光投向了角落里那个一首在憋笑的“异类”。
“陈凡。”
陈凡浑身一激灵,知道自己看戏的好日子到头了,连忙站首身体,躬身道:“学生在。”
“你,来谈谈你的感想。”我似笑非笑地看着他,“我很好奇,以你的才学,会如何评价这‘PPT’之道?”
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陈凡身上。
陈凡内心叫苦不迭,【大佬,你这是要拉我下水啊!我能有什么感想?我唯一的感想就是你太能整活了!】
但他知道,这是林知节给他的一个“舞台”,也是一个“考验”。
他脑筋飞速旋转,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地开口道:“回禀恩师。学生初闻‘PPT’之说,亦感新奇。然细思之,却觉此道,与圣人之教,暗合玄机。”
此言一出,连张承言都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陈凡面不改色,继续“胡说八道”:“《易·系辞》有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亦苦于言辞之繁冗,难以尽述其意。而恩师所创之PPT,以图为辅,以要为纲,正是为了‘尽意’而生,此其一也。”
“《论语》中,圣人微言大义,常以数言点明要害,从不长篇大论,正合‘要点突出’之妙,此其二也。”
“至于‘逻辑清晰’,更是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基石。无逻辑,则万事皆乱。故而,学生以为,PPT虽名‘器’,其内里,却蕴含着‘经世致用’之大道!”
一番话说完,他自己都快信了。
教室里,鸦雀无声。
那些原本还满心抗拒的学子们,听着陈凡这番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的“强行解释”,脸上的迷茫,竟然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原来如此”、“好像是这个道理”的恍然大悟。
就连张承言,也抚着胡须,连连点头,看向陈凡的目光中,充满了赞许。他觉得陈凡此解,甚得其心,为这“新学”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旧瓶”。
我看着陈凡那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样子,心中暗笑。
【好家伙,不愧是S级学员,这‘洗地’能力,哦不,是‘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果然是一流的。】
我满意地点了点头,第一课的“思想破冰”,在陈凡这个“捧哏”的完美助攻下,算是圆满完成了。
而陈凡,在坐下之后,悄悄松了口气,后背己是一层薄汗。
【太刺激了……在这种场合,当着一百多个古代顶级学霸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