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潘凤拜见先生。”
司马徽见到潘凤后,仔细的打量后,这才开口问道:
“你便是潘凤?你父信上说,你离家之时才十西岁?”
潘凤听后抱拳回应道:
“先生所言不错,学生潘凤到今日算来,也有十五岁了。”
司马徽不敢相信,一个十西五岁的少年,竟然长的如此高大,而且不管如何看,这都是一个习武之人,并非读书之人呐,便继续问道:
“嗯!既然你来到了书院,我与你父也相识,想要做我的学生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在学院之中禁止与同窗打架。”
潘凤一听,心里十分高兴,司马徽说这样的话,就是己经答应让自己跟着他学习了。
于是便快速的点头,答应了下来。
就此潘凤便在颍川书院之中学习了,司马徽叫来了一人,开口说道:
“文若,你便带着潘凤熟悉熟悉院中的情况,将院中的规矩和他讲述一番,你们下去吧。”
来人正是荀彧,荀文若,历史上,他出生于颍川,拜师水镜先生,后背举孝廉,淡然守宫令,董卓之乱时,出任亢父县令,后弃官归乡投奔袁绍。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荀彧发现袁绍根本就非明主,于是离开了袁绍又投奔了曹操。
曹操这个枭雄可是十分的看重荀彧的,他非常的知人善任,给了荀彧很大的空间任由他发挥,可以说,曹操能够与刘备和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势,荀彧在其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荀彧听到院长的安排后,便对着潘凤一抱拳,开口说道:
“潘兄,请随彧前来。”
潘凤赶忙向着荀彧回了一礼,开口说道:
“有劳文若兄了。”
荀彧摆了摆手,说道:
“既然现在咱们同为恩师门下学生,这些也是我应当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