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榴弹炮。
150mm克虏伯重型榴弹炮(少量装备,用于要塞防御/军首属炮兵)。
工兵装备:便携式架桥器材、炸药、军用铲等。
以上为陆军编制的改革内容。
二、海军:
洪天佑走到描绘着海岸线的地图前:“光有陆军不够!咱们海岸线这么长,没有海军,就是没牙的老虎!这几年,工部和马克沁那边没闲着,和德国人(克虏伯)、法国人(施耐德公司)合作,总算攒下了点家底!”
大夏皇家海军编队:
核心主力(外购):
镇海号铁甲舰:
来源:法国订购(1874年下水,1875年交付)。
类型:中央炮房铁甲舰(即法国“阿尔玛”级)。
吨位:约 4500吨。
武备:2座双联装240mm 主炮(舰首尾各一),6门140mm 副炮(舷侧),多门小口径速射炮。
装甲:水线带 180-220mm锻铁装甲。
航速:约 14节。
舰长:张大海(原炮艇舰队副官)。
官兵:约 350人。
定远号铁甲舰:
来源:德国(普鲁士)伏尔铿造船厂订购(1874年下水,1875年交付)。
*类型:船腰炮房铁甲舰(即德国“萨克森”级早期型)。
吨位:约 4800吨。
武备:4门260mm 克虏伯主炮(两座双联炮塔,前后各一),6门150mm副炮,多门小口径速射炮。
装甲:水线带 250mm 克虏伯钢面铁甲(优于锻铁)。
航速:约 13.5节。
舰长:林海生(原炮艇舰长)。
官兵:约 380人。
(注:历史上定远是清朝订的,这里架空为大夏订购,时间技术略作调整)
自建主力(中小型):
“龙威”级装甲巡洋舰 x 2 (“龙威”、“龙骧”):
* 来源:大夏墨尔本造船厂自建(洪天佑提供优化线型设计,克虏伯提供装甲和主炮,法国提供锅炉轮机)。
吨位:约 3200吨。
武备:2门210mm 克虏伯主炮(单装炮塔,舰首尾),8门120mm 速射副炮(舷侧)。
装甲:水线带 120-150mm克虏伯钢面铁甲,炮塔 180mm。
航速:16节(较同期舰快)!洪天佑设计优化的关键!
舰长:“龙威”-刘步蟾(清国福建船政学堂挖来,年轻有为);“龙骧”-邓安国(毕业美国海军学院人才)。
官兵:每舰约 280人。
“卫疆”级岸防铁甲舰/大型炮舰 x 4:
来源:大夏新夏京和墨尔本造船厂。
吨位:约 1500吨。
武备:2门170mm 主炮,4-6门75mm速射炮。
装甲:关键部位 80-120mm。
航速:约 12节。
用途:近海防御、巡逻、支援陆军。
舰长/官兵:每舰约 150人。
辅助舰艇:
快速鱼雷艇 x 20(购自英国索尼克罗夫特船厂及部分自研试验型):吨位小,航速快(20+节),装备1-2具鱼雷发射管。艇员约 20人/艇。
运煤船/补给船 x 4:吨位1000-2000吨。船员约 50-80人/船。
训练舰/测量船 x 2。
海军指挥架构:
大夏皇家海军司令部:*设于墨尔本(主要军港)。
海军主官:林海生少将(暂代)
主力舰队(“龙旗舰队”):辖“镇海”、“定远”、“龙威”、“龙骧”及主要辅助舰艇。负责远海威慑、决战。
西海舰队: 辖2艘“卫疆”级及部分辅助舰艇,驻新夏京(珀斯),负责西澳、北领地海域。
东海舰队: 辖2艘“卫疆”级及部分辅助舰艇,驻墨尔本,负责南澳、维多利亚、塔斯曼海方向。
海军陆战队(筹建):从陆军精锐抽调组建,约 1个联队(3000人),负责两栖作战、夺岛、港口防御。指挥官:待定。
总兵力(海军)约 约6000-7000人(含陆战队)。虽无法与英法相比,但在南太平洋己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洪天佑环视众将:“陆军六个师和海军,要尽快形成战斗力!装备,工部要抓紧生产列装!我要的是一支能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