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当Madang,南括莫尔兹比港周边,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的统治再无阻碍。
.......
消息传回大夏国后,洪天佑结合当下和后世的情况,当即作出应对措施,以求快速融合新领土:
1.强制劳动体系:
男性土著: 16-50岁健康男性,被强制登记,编入“劳动营”。
金矿奴工:大部分(约 8000人)被送往黑金堡及新发现的矿区(如瓦乌Wau、布洛洛Bulolo),在皮鞭和枪口下开采金矿。条件极其恶劣,死亡率极高。
筑路苦力: 约5000人 被驱使修建连接镇海堡-黑金堡-拉穆种植园的碎石公路(“血泪之路”),以及扩建港口、修建堡垒。
种植园劳工: 约 3000人在拉穆种植园及新建的橡胶园、椰子园劳作。
2.女性“安置:
年轻、健康的土著女性(约5000人),被集中到镇海堡、黑金堡、种植园附近的“安置营”。
“婚配”: 由安全处和民政官员“分配”给大夏驻军官兵、移民矿工、种植园主做“侍妾”或“仆人”,美其名曰“促进人口融合”、“帮助土著提升生活”。实为系统性性剥削与生育工具。
“基因优化”: 洪天佑在内部指令中明确要求,鼓励大夏男子与土著女子结合生育后代,“以夏化夷,改良土著劣质血脉,充实我大夏人口基数”。生下的混血儿,强制学习汉语,接受大夏文化。
3. 高压管理:
军管:整个东新几内亚设为“大夏南洋特别总督区”,总督由孙猛兼任,实行严格军事管制。
隔离与镇压: 土著被严格限制在劳动营和指定保留地,禁止持有武器,禁止大规模聚集。任何反抗苗头,立即以最残酷手段镇压(公开绞刑、连坐屠村)。
资源掠夺:黄金、木材、橡胶、椰子等资源被源源不断运回大夏本土。勘探队继续深入内陆,寻找更多矿产。
捕捉奴隶:鼓励组建捕奴队(民间和官方合作模式,官方出武器,民间出人和钱)进入“内陆”,进行捕奴行动,用以解决劳动力短缺和“灭种”计划。
到1879年底,东新几内亚东南部这片富饶而原始的土地,己在大夏的铁血手段下彻底臣服。镇海堡升起了金龙旗,黑金堡的金矿昼夜不息地开采,拉穆河谷的种植园郁郁葱葱。大夏的“南洋第一哨”以无数土著的血泪和白骨为代价,牢牢地扎下了根。
洪天佑的目光,己经越过这片新占的土地,投向了更北方的群岛和更广阔的大洋。太平洋棋局上,大夏又落下一枚带血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