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
三郎揉了揉幺弟的小脑袋,今日一到家他便听父亲说起五弟和六弟最是出息。
三郎虽未与兄弟们一样走科举这条路,但还是打心里为弟弟们感到骄傲。
“小六子,三哥听说你被夫子夸了,那就奖励你吃火锅好不好?”
“好!”六郎口水直流,恨不得马上就吃上美味的火锅。
从兄弟几人身边走过的几个学子闻言忍不住侧目鄙视,更有窃窃私语者小声议论道:
“村里来的土包子,知道火锅怎么吃吗?”
“就是!”
学子的议论声虽小,却还是清晰地落在了宋远廷的耳朵里。他煞有其事地看向三郎,问道:
“怎么?火锅不是用嘴吃的吗?”
三郎一愣,兄弟几人也是一愣,随即才意识到父亲的冷幽默。
父子几人相视片刻,都哈哈笑起来,一旁的四娘和温氏也抿唇微笑。
“走吧,别跟傻子一般见识。”大半年的摸爬滚打,三郎身上俨然生出了其他兄弟还没有的圆滑与老练。
这种生意场上的历练往往是田间和学堂里所不能比的。
从书院到宋记火锅路程不算远,一家人难得如此惬意,索性弃了马车,徒步过去。
到了火锅店门口,外面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不过三郎一早就让店里留了上好的雅间,故而带着家人穿过人群直奔二楼。
宋记火锅在临县开了还不到两个月,再加上三郎不常往临县跑,因此除了店里的伙计,真正见过老板的还没几个。
不少排队的客人见宋远廷一家大步流星地进了门,当下便急了。
“喂,那些人怎么回事?他们怎么可以直接进去?”
拍在队伍最前面的一个年轻男子满脸不悦地质问道。
门前接待的伙计满脸堆笑,恭恭敬敬地回道:“那位是我们店里的老板。
楼上那间本就是老板给自家留的,当然无需排队了。”
这话虽然在人群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但最震惊地还是站在队伍中间的几个青云书院的学子。
几人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说道:“宋记火锅竟是他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