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夫子,犬子资质尚可,就是苦无名师指点。!1+3¨y?u?e*d*u_.`c+o¢m!
求您收下他吧!束脩您尽管开口!”一位富商,姿态放得极低。
“宋先生,我家小儿明年也要下场,听闻您有秘法,不知可否点拨一二?”临县有名的乡绅也亲自登门。
“宋夫子,你也瞧瞧我家儿子。”一个白衣百姓把自家儿子往前推了推:“快,快给夫子吟首诗。”
宋远廷脑袋都要大了,但还是笑着一一应对。
不过这些求学的人倒还不是最奇葩的,最奇葩的是州府几家知名书院的院首竟也闻风而来。
“宋夫子,我们书院愿以重金聘您为首席教习,每月只需讲学三日即可!”
“我们学院只需讲两日。”一位院首话音刚落,另一位院首立刻开口抢人。
两位院首彼此怒视,却没防住第三位。“宋夫子,您先看看我们书院的诚意!”
素以儒雅之风自称的几位院首,在抢人时都忍不住提高了音调。
州府书院这几位就没有一个不后悔的,怎么就没当时把人拦在州府呢?
面对如雪片般飞来的拜帖、请柬和恳求,宋远廷保持了清醒。
收徒?他精力有限,四个儿子即将迎来更关键的院试,还有墨韵阁的生意需要打理,不可能再收亲传弟子。\咸~鱼-墈?书/ ¨已_发!布·最.薪/蟑¢洁/
去书院挂名?更非他所愿,他不喜欢被束缚,更何况他也不能对不起陈院首的知遇之恩。
然而,看着那些家长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渴望,以及堆在厅堂里价值不菲的“见面礼”,宋远廷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新的巨大商机:
知识付费!科举经济!
宋远廷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自己那套被证明极其有效的“宋氏科举特训法”和精心整理的题库、笔记。
“收徒之事,宋某精力有限,愧难从命。”宋远廷婉拒了私人拜师的请求。
“不过……”宋远廷话锋一转,在众人失望又期待的目光中,缓缓道:
“宋某不才,在教导犬子应试方面,确实积累了一些心得,也整理了一些针对性的资料。
若诸位信得过,宋某愿将部分心得编纂成册,并开设短期的‘应试精讲班’。
此班不授日常经义,专攻童生试、府试乃至未来院试的应试技巧、高频考点与破题之法。
名额有限,且只针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子。”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随即是狂喜!
秘法!宋夫子的秘法竟然愿意分享!虽然是要钱的,但这钱花得值啊!
看看宋家那四个活生生的例子!尤其是那个八岁的案首!这简直是点石成金之术!
“宋夫子高义!这精讲班,我们张家定要三个名额!”
“宋先生,我王家预定五个!钱不是问题!”
“还有我们李家……”
场面瞬间火爆。!x^d+d/s_h.u¨.`c+o~m,宋远廷当即宣布,首期“宋氏科举精讲班”将于十日后在墨韵阁新开辟的“明伦堂”开讲。
为期十天,每日两个时辰,限额二十人,束脩纹银十两!
同时,配套的《宋氏童生府试精要》、《宋氏格律速成帖》也将同步在墨韵阁发售,每册定价一两银。
消息传出,州府震动。十两银子十天课,一两银子一册书!
这在普通百姓看来是天价,但在渴望子弟科举晋身的殷实之家眼中,却是通往功名的捷径!
名额和书籍几乎是在消息放出的当天就被预购一空。
墨韵阁为此特意收购了一家印刷作坊,作坊日夜赶工,依旧供不应求。
宋远廷亲自授课,将“五年科考三年模拟”的精髓,结合真题分析、考官偏好、临场策略,深入浅出地传授。
听课的学子无不感觉醍醐灌顶,以前模糊的、死记硬背的东西,在宋远廷的拆解下变得条理清晰,方向明确。
课后,那些精要书籍更是被奉为秘籍,学子们争相研读、背诵。
就在精讲班如火如荼、墨韵阁日进斗金之际,府试案首宋六郎又做了一件让宋远廷都略感意外的事。
小家伙在整理自己府试的草稿和笔记时,竟无师自通地将他那套精妙的破题思路和文章架构,用极其清晰简练的图表和符号标注了出来。
宋远廷盯着那张图表,这不就是“思维导图”嘛!好一个小六子,脑袋瓜果然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