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身在老家的孟晚橙蹲在书桌前,把一沓答辩用的纸质材料往牛皮文件袋里塞时,指腹第三次蹭到了袋口粗糙的毛边。!x^d+d/s_h.u¨.`c+o~m,纸张边角被她按得发皱,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还有几处用荧光笔标出的重点——那是前晚和导师视频时,导师特意让她补充的研究数据说明。她抬手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指尖还残留着打印纸特有的油墨味,混着桌上刚泡的菊花茶香气,在鼻尖轻轻绕着。
桌角的台历摊开在八月那页,封面印着时代少年团的团体照台历上用红笔圈着两个格外醒目的日期,红墨水是她特意挑的樱桃红,比普通红笔更鲜亮些,像藏在纸页里的小小心意。
一个日期在三天后,数字“19”被圈得圆圆的,旁边用端正的字迹写着“答辩”,笔画里带着点用力过度的痕迹,那是上周导师确定答辩时间后,她连夜圈出来的,每天睡前都要对着看两眼,把答辩流程在心里过一遍。
另一个日期就在明天,数字“16”旁边没写多余的字,只简单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蛋糕——奶油顶画得像朵小云朵,旁边还缀着三颗小星星,下面用极轻的笔触藏着“严浩翔”三个字,不仔细看几乎会忽略。那是半个月前圈的,当时她刚刷到严浩翔生日线下应援的预告,还兴冲冲地跟同担约好,要一起去现场举灯牌、送手写信,连应援物都提前寄到了北京的家。
孟晚橙对着台历轻轻叹了口气,窗外飘进来的风里,还裹着奶奶晒在阳台的桂花干香。那香气甜得很淡,是她从小闻到大的味道,早上奶奶还说要给她装一罐带回北京,可她明天一早就得走——答辩的最终流程还没核对,导师发的修改意见还没完全落实
她伸手把台历往自己这边拉了拉,指尖轻轻碰了碰明天那个小蛋糕,又移到“答辩”两个字上。落日从窗帘缝里漏进来,在台历上投下细细的一道光,刚好把两个日期连在一起。孟晚橙咬了咬下唇,把文件袋的拉链拉好,心里默默想着:等回北京先好好给你过生日,之后要努力准备答辩了。
夜幕沉下来时,孟晚橙坐在书桌前,电脑里还开着答辩PPT的编辑页面,目光却频频往手机屏幕上飘。她翻出相册里存了半年的照片:是严浩翔去年生日的样子,白T外面套着件牛仔外套,手里拿着话筒,风把他的头发吹得微微晃。列表里的粉丝群己经开始热闹,有人在晒准备好的生日应援图,有人在倒计时,连对话框里的表情包都带着粉色的蛋糕图案。
墙上的挂钟分针一点点挪向12,孟晚橙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指尖悬在屏幕上方。当数字跳到00:00的瞬间,她立刻点开朋友圈,选好那张她自己做的视频,配文删了又改,最后只留下最实在的一句:“严浩翔生日快乐,新的一岁也要好好唱歌呀。”发送后,她刷新了两下,看着评论区很快弹出同是粉丝的朋友发来的“一起祝他生日快乐”,嘴角轻轻弯了弯。
发送完朋友圈的瞬间,孟晚橙的指尖没离开屏幕,顺势往下滑了滑。页面很快刷新出更多带着“生日快乐”字样的动态,像一片飘着暖意的小海洋——几乎都是和她一样的粉丝朋友,有人配了严浩翔早年练舞室的路透图,汗水打湿发梢的模样透着少年气;有人晒了亲手做的手绘卡,周围绕着星星和音符;还有人写了长长的碎碎念,从他的舞台谈到私下的小细节,字里行间全是藏不住的喜欢。
孟晚橙的嘴角跟着这些文字慢慢上扬,拇指轻轻点下每一条动态右下角的“赞”。,k-a·n¢s`h¨u`l¢a!o\.*c¨o\m~碰到熟悉的粉丝朋友发的内容,她还会在评论区敲上一句“祝他生日快乐呀”,看着评论区很快弹出对方的回复,心里像被温水浸过一样软。她知道,此刻隔着屏幕,有无数人和她一样守着时间,用同样的方式为同一个人送上祝福,这种莫名的同频感,让原本有些孤单的夜晚,忽然多了几分热闹。
紧接着,她切到微博,熟练地点开那个置顶的私信对话框。对话框里还躺着之前没加微信的时候说的“晚安”,下面只有系统提示的“己读”。她深吸一口气,指尖在键盘上敲下同样的西个字,发送后就盯着屏幕顶端的图标——几秒钟后,灰色的“未读”变成蓝色的“己读”,孟晚橙忽然觉得心里像被温水浸过,哪怕知道这只是他团队统一处理的消息,也忍不住攥着手机笑了笑。
就在她准备退出对话框,想继续核对答辩材料时,屏幕忽然轻轻震动了一下。新消息弹出来的瞬间,孟晚橙几乎是屏住了呼吸——对话框里多了一条简洁的回复,只有两个字:“谢谢。”
那两个字没有附带任何表情,字体是系统默认的样式,却让她愣了足足三秒。她反复确认了好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