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望着黑沉沉的江水。他忽然明白,比起明刀明枪的战场,重庆这个名利场更加凶险。
第八章:真情告白
舆论风波愈演愈烈,连蒋介石都亲自召见林慕之询问情况。
"慕之啊,"蒋介石把玩着一支钢笔,"听说你对毛泽东的著作很有兴趣?"
林慕之挺首腰板:"报告委座,慕之研究一切有助于抗日的战术理论。《论持久战》中的某些观点,确实值得借鉴。"
"借鉴可以,但要注意影响。"蒋介石意味深长地说,"现在回宜昌去吧,好好打仗。"
走出官邸,林慕之如释重负。他首奔医院,找到正在做手术准备的沈静婉。
"我们结婚吧。"他突兀地说。
沈静婉手中的手术钳当啷一声掉在地上:"什么?"
"我说,我们结婚。"林慕之认真重复,"不是因为这些天的风波,而是...我不能再忍受任何一天没有你。"
手术室里的护士们都屏住了呼吸。沈静婉的脸红到了耳根:"你...你现在说这个干什么?手术要开始了..."
"我等你答复。"林慕之退后一步,"不着急,反正我等了这么多年了。"
第九章:重返前线
带着尚未得到答复的求婚,林慕之奉命返回宜昌前线。令他意外的是,沈静婉主动申请随行。
"你想好了?"火车上,林慕之轻声问,"前线很危险。"
沈静婉望着窗外飞驰的景色:"比起重庆的人心险恶,我宁愿面对鬼子的子弹。"
宜昌前线的官兵们热烈欢迎他们的归来。林慕之立即投入战斗部署,准备应对日军的新一轮进攻。
"听说将军在重庆很抢手啊?"老部下打趣道。
林慕之笑而不答,转头问沈静婉:"医疗队准备得如何?"
"足够应付一场大战。"沈静婉递给他一份清单,"但我希望用不上。"
10月25日,日军集结重兵再次进攻。这一次,林慕之将《论持久战》的理念发挥到极致:
- 全民皆兵:组织当地百姓挖地道、埋地雷,连老人孩子都参与情报传递;
- 灵活机动:放弃固定阵地,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战术;
- 心理战:用日语向日军阵地喊话,宣传反战思想。
战斗持续七天,日军伤亡惨重却进展甚微。林慕之的声望再次达到顶峰,连一向挑剔的史迪威将军都称赞他是"中国最出色的战术家"。
第十章:战地婚礼
11月的一个清晨,林慕之在前线指挥所收到沈静婉托人送来的纸条:"今日无手术,可否陪我去趟城里?"
林慕之安排好军务,匆匆赶到约定地点。令他惊讶的是,沈静婉穿着一件崭新的蓝色旗袍——那是用缴获的日军降落伞改制的。
"这是..."
"你说要结婚的。"沈静婉脸微红,"我想了想,与其等战争结束,不如现在就办。"
林慕之呆住了:"在这里?"
"就在这里。"沈静婉指向不远处的一座小教堂,"请了薛长官做主婚人,前线将士做见证。"
教堂里,薛岳和几位军官己经等候多时。没有鲜花乐队,只有炮弹箱拼成的"婚桌"和战士们用子弹壳做的"戒指"。
"林慕之,你愿意娶这个女人吗?"薛岳严肃地问,"无论贫穷富贵,疾病健康..."
"我愿意。"林慕之的声音有些颤抖。
"沈静婉,你愿意..."
"我愿意。"沈静婉的回答干脆利落,就像她做手术时的风格。
简陋的婚礼后,新人回到临时布置的"新房"——一间农舍的偏屋。林慕之轻轻揭开沈静婉的头纱:"委屈你了。"
沈静婉摇头,从医药箱里拿出一个小瓶子:"美援的盘尼西林,我偷偷留了一支...以防你哪天又逞英雄受伤。"
林慕之将她的手贴在胸口:"我保证,为了你,我会更珍惜这条命。"
远处,炮声依旧隆隆。但在这方寸之地,两颗历经战火洗礼的心终于紧紧相依。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至少此刻,他们拥有了彼此最纯粹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