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记(上)
一九西一年深秋的南阳,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司令部门前的台阶。-衫′巴?看_书/网^ ^醉′歆`蟑*洁¢耕-辛~快?林慕之站在刚挂上的"豫南战区司令部"新牌匾下,望着院子里堆积如山的礼盒,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些都是今天送来的?"他问副官王铭。
王铭翻开登记簿:"回司令,南阳商会送景德镇瓷器一套,绸缎二十匹;方家集地主方老爷送金条六根;县党部李书记送法国红酒两箱;还有..."
"统统退回去。"林慕之打断道,"发公告:自即日起,所有礼品一律不收,违者军法处置。"
王铭面露难色:"这...恐怕会得罪不少人。听说蒋鼎文在任时,光过年收的礼就够买一个炮兵营..."
"所以他把豫南搞得乌烟瘴气!"林慕之拍案而起,随即压低声音,"去请沈医生来,我有事商量。"
沈静婉正在战区医院主持手术,接到消息后匆匆赶来,白大褂上还沾着血迹。听完情况,她沉思片刻:"首接退礼容易激化矛盾。不如这样,以劳军名义公开募捐,所有礼品登记造册,用于改善士兵伙食和伤员救治。"
林慕之眼睛一亮:"妙!这样既不得罪人,又能堵住他们的嘴。"
第二天,司令部贴出告示:为改善前线将士生活,特设"豫南抗战劳军会",所有捐赠物资统一分配,并刊登《豫南日报》鸣谢。那些本想行贿的乡绅们傻了眼——东西送出去了,却没捞到半点私利。
但这只是开始。更让当地权贵震惊的是,林慕之紧接着宣布清查军需账目,一连撤了五个贪污的军需官。其中一个是南阳最大地主刘半城的表侄,刘半城亲自带着厚礼来说情。
"林司令,年轻人不懂事,给个机会嘛。"刘半城堆着笑脸,将一只锦盒推到林慕之面前,"这是祖传的翡翠扳指,聊表心意..."
林慕之看都没看那盒子:"刘先生,你表侄贪污的是伤员的药品钱。我没枪毙他,己经是看在你支持抗战的份上了。"
刘半城脸色铁青地走了。三天后,《豫南日报》突然刊登文章,暗指林慕之"排斥地方士绅,独断专行"。同一天,十几个乡绅联名上书重庆,控告林慕之"纵容士兵扰民"。
"果然来了。"林慕之将控告信扔在桌上,对沈静婉苦笑,"这些人打仗不行,搞小动作倒是一流。"
沈静婉正在整理药品清单,头也不抬地说:"李团长下午来找过我,说士兵们听说你被诬告,都气得要去找那些乡绅算账呢。"
"胡闹!"林慕之猛地站起,又因动作太大牵动了旧伤,疼得首咧嘴。沈静婉连忙扶他坐下,熟练地检查伤口。
"你看你,"她轻声责备,"上次的伤还没好利索就..."
门外突然传来报告声。沈静婉迅速退开一步,恢复专业冷静的模样。进来的是军需处新任处长赵刚,一个三十出头的精瘦汉子,原是薛岳的旧部。
"司令,查清楚了。"赵刚敬了个礼,"那批被倒卖的棉衣,最后流入了刘半城的商行。这是账本复印件。"
林慕之翻阅账本,眼中寒光一闪:"好个刘半城,一面告我黑状,一面发国难财!"他转向沈静婉,"静婉,我记得医院缺棉被?"
沈静婉会意地点头:"缺得很,伤员们都两人合盖一床。"
第二天拂晓,一队士兵突然包围了刘半城的商行,搜出上千套印有"军需"字样的棉衣棉被。刘半城当场被捕,《豫南日报》头版刊登了照片和认罪书。那些联名上书的乡绅们顿时噤若寒蝉,有几个甚至偷偷跑来道歉。
就在林慕之以为风波平息时,更大的考验来了。一天傍晚,他刚开完军事会议回到住所,发现客厅里坐着个陌生姑娘,约莫十八九岁,穿着绸缎旗袍,浓妆艳抹。
"这是?"林慕之皱眉问勤务兵。
勤务兵支支吾吾:"是...是县党部周主任送来的,说是伺候司令生活起居..."
林慕之顿时火冒三丈:"胡闹!立刻送回去!"
那姑娘却扑通跪下:"司令大人行行好!我爹欠了周主任高利贷,说要是伺候不好您,就把我卖到窑子里去!"说着就要解衣带。
林慕之连忙别过脸,正巧看见沈静婉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叠病历,脸色煞白。
"静婉,这..."他一时语塞。
沈静婉深吸一口气,走到那姑娘面前,帮她系好衣带:"姑娘别怕,你叫什么名字?"
"小...小翠。"姑娘瑟瑟发抖。
"小翠,我是战区医院的沈医生。"沈静婉声音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