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林远猛然睁开眼睛。¨衫.八+墈.书?王\ +埂·鑫/嶵-哙·刺骨的寒意从脊背窜上来,他发现自己正趴在一段残破的城墙边,身上穿着灰蓝色的军装,腰间别着一把驳壳枪。
"连长!您没事吧?"一个满脸泥污的年轻士兵紧张地蹲在他身旁,"您刚才突然就晕倒了,可吓死俺了!"
林远撑起身子,头痛欲裂。最后的记忆还停留在1953年的天安门广场,他作为林慕之站在观礼台上,庆祝抗美援朝胜利。那时他以为自己完成了使命,可以功成身退了。谁知一睁眼,竟又穿越了。
"这是哪儿?现在是什么时候?"林远声音嘶哑。
"报告连长,咱们在喜峰口西侧阵地,今儿个是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九日。"士兵疑惑地看着他,"小鬼子己经在山那边集结了,营长说随时可能打过来。"
1933年3月9日!长城抗战!林远心头一震。作为历史爱好者,他太清楚这个时间点了——日军正大举进攻热河,长城沿线中国军队正在浴血奋战。而他,现在成了29军的一名连长。
雨水顺着帽檐滴落,林远抹了把脸,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检查了一下身上的装备:一把毛瑟C96手枪,五发子弹,一把带鞘的大刀,还有胸前口袋里的一本小册子——2连花名册。
"你叫什么名字?"他问那个士兵。
"报告连长,俺是2连1排3班战士赵铁柱!您...您真的没事吗?"士兵眼中的担忧更甚。
"我没事,铁柱。"林远拍拍他的肩膀,"带我去看看咱们的阵地。"
站起身的瞬间,大量记忆碎片涌入脑海。他现在的身份是29军37师109旅217团3营2连连长林远,25岁,保定军校毕业,参加过中原大战。2连共有官兵142人,装备极差,平均每名士兵只有30发子弹和一把大刀。
沿着泥泞的战壕行走,林远迅速熟悉着自己的新身份和新环境。阵地设在喜峰口西侧一处山坡上,视野开阔但缺乏坚固工事。士兵们三三两两躲在临时搭建的掩体后,有的擦拭武器,有的啃着干粮。他们大多面黄肌瘦,军装破旧,但眼神中透着坚毅。
"弟兄们!"林远站在一处较高的位置喊道,"我是你们的新任连长林远!"
士兵们纷纷起身立正。林远扫视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责任感。?3/捌,墈·书/蛧- ^庚′辛·醉¢快?历史上,29军在长城抗战中以大刀队闻名,用血肉之躯阻挡日军的钢铁洪流。而现在,这些士兵的命运与他紧密相连。
"小鬼子就在山那头,随时可能打过来。"林远声音洪亮,"我知道咱们装备不如人,子弹也不够。但咱们有大刀,有勇气,更有保家卫国的决心!"
"誓死杀敌!"几个老兵带头喊道。
"誓死杀敌!"更多的声音加入进来。
林远点点头,开始检查连队的实际情况。武器状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全连只有两挺老式机枪,步枪型号混杂,汉阳造、老套筒甚至土枪都有。子弹确实如记忆中一样稀缺,平均每人30发,手榴弹更是只有军官才有配备。
但让他欣慰的是,每个士兵都配有一把大刀,刀身闪着寒光,显然经常打磨。这些大刀将成为他们最可靠的武器。
傍晚,林远召集排长们开会。三个排长中,一排长张大山是参加过中原大战的老兵,二排长李德胜是东北流亡学生,三排长王守财则是本地农民出身。
"根据侦察,日军第8师团一部正在向喜峰口移动,估计明天就会与我们交火。"林远在地上画出简易地形图,"我们的任务是守住这段阵地至少三天,等待增援。"
"连长,咱们这点人,这点子弹,守三天太难了。"张大山皱着眉头,"小鬼子有大炮有飞机,咱们只有这些老掉牙的枪。"
"所以我们不能硬拼。"林远眼中闪过精光,"我研究过地形,这里山路崎岖,日军重武器难以展开。我们要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特别是大刀战术。"
三位排长面面相觑。李德胜犹豫道:"可咱们的大刀训练不足..."
"那就今晚加练!"林远斩钉截铁地说,"我亲自教大家几招实用的。另外,派几个机灵的弟兄去前面设伏,日军肯定会先派侦察兵。"
会议结束后,林远独自站在阵地最高处,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夜幕降临,星光黯淡。他知道,历史上喜峰口战役打得异常惨烈,29军将士用大刀砍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而现在,他将亲身经历这一切。
"连长,您吃点东西吧。"赵铁柱端着一碗热腾腾的粥走过来,"炊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