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想要先消化掉日本在战争中获得的胜利品,并进一步调整日本的工业结构,
欧洲战争的结束,让原敬意识到以日本的国力想要参与到世界的竞争当中去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以政友会的名义提出了“四大政策纲领”,除了以前提出的:改善教育、整备交通机关、控制米价物价外,又加了一条充实国防。
在对战后世界的预测上,原敬向身边人这样说过,“这场欧洲大战其实已经证明了一件事,单纯的军事力量的竞争已经落伍了,今后各国必然要转移到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时代,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大量受过高等教育,有专门知识的人才。
从这一点来看,共和党的吴君要比我们看到的更早,他在革命刚刚成功不久就开始了对于教育和工业建设的投入,到了今天已经开始结出了果实。假如我们还以过去看待满清的方式去看待共和党,那么下一次日中发生冲突时,我们将会喝下满清曾经喝下过的苦酒。”
在外交上,原敬依旧坚持着和英美协调的方针,并试图保全日英同盟。但是日本底层的民众对于原敬内阁已经失去信心,他们需要一个更加激进的政治理念来解除他们的痛苦,不管是打倒国内的财阀,或是在国外的加速扩张。在这种底层民众意识的推动下,陆海军的基层官兵开始越来越倾向于改变现状。
巴黎和会英法对于德国、俄国的无能为力,让日本的外交精英们大感震惊,但更加感到震撼的则是日本陆军的那些省部幕僚们,这些出身陆大的军中精英,是日本陆军研究各国军事和国家体制的主要干将,他们的未来也是光明无比,只要不犯错误,就会成为将军。
这些日本陆军的精英,同样也是倒长派的主力,就连田中义一对他们也不得不退让三分。在这些日本陆军精英们看来,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已经把自身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但是这样最终还是失败了,这足以证明英国国力之强大,因此日本维持日英同盟是必要的。
而按照他们的想法,既然德国已经承认失败,那么德国将会在战后遭到英法毫不留情的审判才对。一开始,英法对于德国提出的苛刻投降要求,让这些日本精英对德国多有同情。特别是在德国待了很久,并以德国的动员体制为模本写出了《国家总动员意见书》的永田铁山。
这位陆大刚刚毕业就一人制定了《军队教育令》的陆军秀才,一直被陆军上层看好,从一九一三年开始,连续两次被派往欧洲,亲身经历了欧洲战争,回国后又编写了内容宏大的《国家总动员意见书》,被宇垣一成称赞为比鲁登道夫总体战论更精彩的鸿篇大作。
也因此,永田铁山在省部幕僚中开始声名鹊起,被视为未来陆军的大脑。但就是这样一位日本陆军的精英,由于把精力过多的放在了欧洲,对于东亚乃至中国的变化所知不多,1919年刚刚回国的时候,还是把日本想要建立国防体系的资源来源地放在了大陆,认为日本如不先占据一块资源丰富的大陆就无法完成国防体系的物质基础。
不过永田铁山的国防体系和其他日本陆军精英的设想又是有区别的,他并不是立足于东西方大战的基础上去考虑日本的国防建设的,而是立足于日本自保的设想来建立的日本国防。因此他并不主张和英美翻脸,而是希望通过建成日本的国防圈后,让英美知难而退,承认日本在亚洲的势力范围。
当然,在读过了《国家总动员意见书》后的日本陆军精英中,也并不是全然支持永田铁山的意见的。比如荒木贞夫等人就不支持,永田这种不能理解本国实际情况的好大之言。在荒木贞夫看来,日本这样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不去主张人的精神能量,反而要学习欧洲的武器致胜论,这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他同好友真崎甚三郎说道:“当前的陆军确实需要进行革新,但不是把三八步枪换成机关枪和飞机就完事了,而是要提升一批具有坚固的信念和坚忍不拔毅力的青年将官,把那些老头子赶下台,才能给死气沉沉的军部体制带来活力。
说句难听的,之前我们和中国军队在山东和朝鲜都拼过大炮和飞机了,我们都失败了么。如果要等到军事装备压倒中国才能发起进攻的话,那么我看今后几十年都未必有这个机会了。”
真崎甚三郎甚是认同好友的看法,事实上在永田铁山编制了《国家总动员意见书》呈上后,原本支持总力战的许多军官都改变了主意。
比如时任参谋本部总务部长菊池慎之介,1917年时是总体战的支持者,认为今后的战争光是动员军队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各个机关在经济和工业方面进行动员。但是在看过了《国家总动员意见书》后,他对于一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