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所需要的惊人物资感到了震惊,开始转变思想,认为日本的对手并不需要实施这样竭尽日本日国力的动员。实际上他想说的是,发动这样规模的战争之后,输赢已经和日本无关,等待日本的只有灭亡。
陆军省欧美课长大竹沢治一也和菊池一样,一开始支持总体战,但是看过了《国家总动员意见书》后也转变了思想,1920年夏调任作战课长时,他更是进一步表示:“日本的兵力和资源处于劣势,应当把军事放在速决战上,回避长期战。”
在真正意识到什么是总体战之后,很多军官都转向了现状维持派,认为:“关于武器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劣势,应靠军队在编制上及训练上的精兵主义和精神力等无形的要素来补充。”
当然也有人对于永田铁山的国家总动员体系坚决支持的人,如石原莞尔、冈村宁次和小畑敏四郎等人,他们认为南洋诸岛正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既有石油、煤炭,又有橡胶,如果再加上马来的铁矿,那么足以为日本的国防体系打下基础了。
而在这个时候,英国对于中俄德这一隐隐成型的大陆同盟做出退让后,日本的陆军精英们猛然发觉战后的国际格局出现了崭新的变化。战前以英法为头领统治世界的秩序已经开始衰败,美国一方,中俄德一方,世界突然就分裂成了三块。
在这样的国际格局中,日本继续站在英国一方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先遭到中美的联合打击。而英国在向中俄德做出了退让之后,就不可能冒着和三个大陆国家开战的风险站在日本一边,这也就意味着日英同盟走到了尽头。
但是对于此时的日本资本家,日本平民,日本的军人来说,如果不向外找到一个新的扩张方向,那么日本国内积攒下来的社会矛盾就会在内部爆炸,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日本帝国的未来了。
面对这一全新的国际格局,日本除了南下之外,已经别无出路。毕竟荷兰人和中国人相比还是弱小的,而既然英国向中俄德做出了退让,那么也就意味着英国的全球统治体系开始收缩,作为拥有亚洲海上第一舰队的日本,自然是责无旁贷要填上英国离开后的空缺的。
而原本一战结束时日本国内渐成主流的同英美协调外交论,开始让位给了中日提携论和大东亚论。假如日本不以中国为目标,那么日中之间的利益冲突其实并不多,拥有海权的日本和拥有陆权的中国,在短期内几乎不会发生大的冲突,而朝鲜问题也能暂时搁置。
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日本都盯上了南洋那片富饶的群岛,甚至对于东南亚大陆、澳洲、新西兰和马六甲海峡也生起了别样的心思。假如英国真的不行了,有资格拿到这些地区的自然只有日本,因为周边其他国家都没有日本这样强大的舰队。
于是,从1920年7月开始,日本政府开始向北京政府和共和党示好,不仅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两国在航运、保险事业上的合作,也终于放弃了日本在华的一些特殊利益,包括对于中国海关的一些权力。另一边,英国为了尽快从阿富汗脱身,和平息同中国方面的冲突问题,也终于在八月份和阿富汗、中国签署了条约,承认阿富汗王国拥有完全独立的权力,放弃了九江、汉口的英租界。
随着英国做出的退让,日本和法国也同样和北京政府签署了新约,列强在中国的租界地只剩下了南方沿海的几个港口,而长江南京以上地区的内水,列强军舰也终于失去了自由航行的权力。中国军机也停止了对南京、上海的巡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