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的好像不是平时的石油用量,而是以稳定战时的石油来源来考虑的。这一次欧洲战场上,据说最后一段战争期间,每天协约国能够用掉1000万桶石油,这几乎是国内大半年的用量了。
因此吴主席在开会的时候说,按照世界交通技术的发展,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成为运输动力是不可避免的未来。而中国作为一个贫油国家,就必须要找到一处能够稳定供应石油的来源地,否则中国将会在这一轮工业技术的进步中再次被甩在后面。
眼下,英国和法国已经不能完全的控制中东地区,而我国和美国、俄罗斯的联手,令我们获得了一次进入中东勘探石油的机会。我们不可能错过这个机会…”
黄仲英向着陈嘉庚解释着,当前世界各国对于石油产地的瓜分情况。就在今年,英法不顾美国的阻扰,迫不及待的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的名义,委托任命了英国统治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法国统治了美索不达米亚等地,英法试图把美国排除在这一地区之外。
在中国的煽动下,美国的石油资本对威尔逊总统提出了不满,于是就有了美国通过中国支持阿富汗、波斯、土耳其等反英运动的基础。
英法试图通过合作私下划分两国在中东地区的势力范围,其中就包括了对于石油开发权的瓜分,伊拉克当时被认为是一处石油蕴藏前景最佳的地区,但是按照战前的协议,土耳其石油公司禁止其他石油公司进入西亚。战争结束后,美国就立刻宣布了这条禁止令已经无效,但是英国—波斯公司、英荷壳牌公司和法国石油业主都坚决反对美国公司进入中东地区。
新泽西美孚、纽约美孚、辛克莱等七公司组成的“美国集团”一边与国务院商讨如何有效地对付欧洲人让步,一边通过中国向该地区的民主事业捐助了数千万美元,阿富汗、波斯、土耳其人民的民主事业获得了大成功。
到了1920年下半年,在土耳其青年党逼近海峡地区后,英国人的态度终于软化了下来。英国殖民大臣丘吉尔在给外交大臣寇松的信中指出:“只要美国人被排斥在伊拉克的石油开发之外,我们将看到我们在中东将永无宁日。”
而英国内阁也意识到,在中俄德三国接近的时候,英国继续同美国对峙下去显然不是一个好兆头。另外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特殊关系,也让英国人越来越难以忍受。英国人试图通过一场多国谈判,来解除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特殊关系,也希望借此破坏中国和俄、德的关系。
于是在英美的私下沟通后,外交大臣寇松宣布:英国已准备放弃《圣雷莫协定》,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随之作出表示:海军委员会正在制定结束英—美海军对峙的协定;对英国在拉美的石油扩张采取更宽容的态度。
在此种国际形势下,中国石油和美国集团将就中东地区的石油租借地问题同英法石油资本进行谈判,实际上就是英国人做出了让步,允许中美石油资本进入中东地区,当然不是给予全面的开发,而是部分的开发。以此换取中东地区的安宁。
除此之外,一个试图重新调整战后国际秩序的会议,也渐渐有了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