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愿望,而无具体办法……”
当然这也不怪常凯申,本来最近几年他的经济状况就极为拉胯,而且红军表现出来的战力又太过骇人,以至于国内外对于修路的前景普遍都不看好,更没人愿意出来当这个冤大头。
毕竟若是以后辛辛苦苦把铁路建成了,接着等赤匪打过来,直接搞一个全部没收,之前的投资可就全都打水漂咯。
至于不修路赤匪只会更加猖獗这件事,就与那些洋人和买办无关了。
还是直到今年,趁着列强联合反赤的东风,果党方才敲定了一份借款修路协议,计划先建一条从洪城到新宇的铁路,算是迈开了第一步吧。
此外,果党修建铁路,往往需要先向外借款或在民间筹资,然后再从国外购置大量设备、原料,有时甚至工程师都得从英美等国聘请,成本自然高居不下。
反观土共这边,几乎所有物资全都可以做到自给自足,铁轨来自于宜椿和乌石山的钢铁厂,枕木由当地的乡镇林场提供,道钉、铝剂、扣件也基本可以自产。
即便这种供应的水分还是很大(许多中高端设备仍然高度依赖程刚的援助)。
质量也略有不足(比如这次的平乡-新宇线,因为项目赶工,整体水平还不如清末的槠平铁路),但成本拉低之后,就足以甩开敌人一大截了。
话说回来,除去眼下这条新线本身的意义之外,平乡或者说安源,对于土共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毕竟土共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罢工斗争——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便是发生在此处,当年罢工的参与者,只要尚未牺牲或叛变,许多都已经成了土共的中高层干部。
所谓的安源路矿,其实就是平乡的安源煤矿和由槠洲到平乡的槠萍铁路的合称,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这里一直是南方极为重要的工矿企业,同时也是土共开展红色运动的首选地区之一。
早在清朝末年,为了利用平乡当地丰富的煤矿资源,湖广总督张之洞便开始筹划在安源修筑一条专运煤的铁路,以降低运输成本,保证为汉阳铁厂提供所需的煤焦。
这条运煤专线最终于1905年建成,之后便极大地促进了平乡一带的工业发展,顺道还使得大量湘人迁移到此打工,在这座赣西小镇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基础。
但是这些外来的工人们,却未能享受到地区发展所带来的福利,无论是清末还是民初,他们都始终深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劳动条件极差,生活十分困苦。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土共成立的那年,时任湘省支部书记的李润石便先后两次前往安源调查,建国后那副经典名画《李主席去安源》便是这一时期的写照。
正因为这里极为深厚的革命基础,自槿甘山的燎原之火燃至此地之后,工人群众们就爆发了前所未有的革命热情。
最早的那几年,还只是工人成群结队地离开安源,南下槿甘山参加革命,如今土共各地的工厂和部队李,还能看到这些同志的身影。
后来到了32年,红军取得湘鄂赣大战的胜利之后,虽然战略性地放弃了潭州等江边重镇,但作为补偿,还是毫不客气的拿住了平乡,此后便再也没有离开。
倒是东边的宜椿和新宇两地,红军本来都没有想法,结果当地守军听闻平乡失守的消息之后,竟然私下携款潜逃,最后直接让附近的赤卫队联合起来占领了这两座县城,算是个意外之喜吧。
顺道一提,最近一年多里,关于将湘赣边区委员会和红三方面军司令部搬迁至安源的建议,就一直没有听过,由此可见此地在土共内部的分量。
当然,考虑到后方安全和整体战略等因素,赣西的鹏石穿、黄工略以及赣东的彭拜、刘懿还是坚持了暂不搬迁的决定。
不过即便如此,平新铁路依旧成了整个环形计划中最先修通的一段,而且继乌石山之后下一个钢铁联合体,也已经初步确定在了宜椿。
只是今年新一轮局势的到来,肯定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这里,可以预见最近一段时间内,土共估计是没法集中精力建设新的工厂了。
与此同时,关于转工转产的指令已经逐渐传达到了基层,无论是乌石山基地还是安源路矿,这两处新老工业中心,都已经做好了向战争转型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