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百零五章 纸币、岗村与东北抗联

外,岗村指挥关东军对抗日民主联军的作战,同样给程刚带来了不少麻烦。

这些年里,程刚一直在坚持向东北地区的游击队运输给养,一般采取的方式就是深夜驾驶飞机从山区过去。

程刚的飞行轨迹大致是沿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一线把东北平原绕了一圈,所以如今东北仍在坚持的抗日队伍也基本是如此分布。

与之前和各地红军的物资援助类似,程刚一般会提前和当地同志约定好物资存放的地点,悄悄送达之后再由战士们搬到附近更隐蔽的仓库内。

而这些仓库或是天然的山洞,或是人工挖出的地窖,只要做好伪装,核心人员中不出现叛徒,一般都不会被敌人发现。

另外本着狡兔三窟的道理,每支游击队都会在其活动范围内设置多个补给点,这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程刚的工作量,但他丝毫不介意这点。

如此转一大圈下来,即便在每处地方停留的时间很短,程刚也起码得耗上小半个月,当然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要知道,东北抗联最艰难的时候,就连口粮都需要程刚提供,因为山地里头仅剩的村落都被鬼子兵和伪军迁走了。

说是迁走,其实就是拿这刺刀强迫当地百姓离开,至于离开之后老百姓怎么生存,日本人根本就不会关心,若有胆敢强留在原地的,除非运气够好逃了出来,其他全都成了刀下冤魂。

这就是岗村宁次所提出的“归屯并户”策略,相较于历史上提前了整整四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可以被视为敌人对抗联战绩的肯定。

在岗村宁次的指示下,关东军用烧房、枪杀、驱赶的手段,把当地民众强制迁入“集团部落”,并对原来的村庄全部焚毁,拒绝搬迁的居民尽皆杀害。

而那些“集团部落”的四周,大多筑有3米高的围墙,围墙上设有铁丝网,四角建有炮台,围墙下挖有深沟,四面设门,直通部落内外,太阳一落山,四门关闭上锁。

说白了这就是针对当地老百姓的集中营,通过严禁粮食、食盐、被服等物资外流,目的就是断绝抗联战士们的给养。

如果没有程刚的支援,抗联战士们粮食就必须完全依赖于老百姓支援,在日军实行“归屯并户”、“集团部落”策略之后,这些游击队的处境必然日益艰难,甚至直接进入严重挨饿的阶段。

所以现在程刚雷打不动的每三个月就得跑东北一趟,到了冬天的时候甚至还要专门加大运量,以免耽误了战士们补给。

东北的冬天可不是开玩笑的,其他时候,万一援助没有供应上来,大家还能想办法搞点野菜、草根、树皮作为补充,到了冰天冻地大雪覆盖时,可是连草根也寻不到了。

程刚就碰到过一次,那回小兴安岭某地的几处隐蔽仓库全部碰上突发山洪,之前在山洞内存储的数吨粮食被尽数掩埋,后来经过抢救也只挽回了极少部分。

偏偏附近的游击队又碰上关东军上山围剿,转移过程中该部随行的电台不慎损毁,没法将自身遭遇的困境告知后方。

转眼过了两个月,那年的冬天来得异常之快,战士们饿极了只能把乌拉鞋泡在雪水里,洗干净去去味再煮熟吃。

乌拉鞋是山里野猪皮做成的,熬上大半天,就发软变成了胶,“吃上一口就能睁开眼睛了,可乌拉鞋十分有限,还得穿着出去打仗。”

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程刚当场便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一个大老爷们哗啦哗啦地哭了起来,随后被风一吹,泪水全部冻在了脸上。

说实话,赶在东北的大冬天里驾驶飞机真不是件轻松的活计,甚至完全可以用要命来形容,如果程刚不是有金手指撑着,真的很难坚持下来。

但是那些始终站在抗日最前线的抗联战士,不仅饥寒难耐,往往还要跋涉在齐腰深的大雪中,不少人走着走着就不动了,相较之下,程刚的表现简直都能用小资少爷来形容。

在关内红军生存环境逐渐改善的现在,关外仍有大批坚定的战士挣扎在最艰苦最恶劣的阵地上,光是想到这点,就很难让程刚产生什么客观看待战争的想法。

如今日本人之所以会放缓对华北的侵略脚步,固然有英美等国阻挠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与抗联的坚持脱不开关系。

有了程刚支援的物资,起码大部分战士能保证每天基本的能量摄入,不用拿着之前打猎的土炮、霰弹枪和敌人的三八大盖对拼。

虽然程刚一直不愿意接受各地抗联同志谢意,但在后者眼中,这位每次都能给他们带来援助的同志,无疑是最值得信任和依靠的伙伴。

不想错过《时空过客4251》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