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百一十五章 打不通的正太线

同理,东北军若不是有了华北老地盘的支撑,再加上土共时不时的接济,还真不一定能撑到现在。

其实在土共这边也是如此,红色根据地的大部分农田都在山地丘陵,土壤土质和水利灌溉相对较差,尤其是北方地区,本身水热条件就不如南方,粮食产量更是低得吓人。

但在这方面,拥有程刚提供的技术优势,土共其实占了不小的便宜,要知道粮食增产无非依靠土、肥、水、种以及科学的种植方法,以当下样样落后的实际情况,随便改进一点都能取得不小的飞跃。

当来自后世的先进技术和国际领先的组织水平结合起来之后,一部分样板田的粮食产量达到以往的两三倍,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一般农户只要服从管理,正确使用政府配发的良种和农具,积极学习耕作技术,再加上军民联合修建的水利设施,至少也能做到增产四至六成,要知道,这还是在因为战争需要,没有大规模推广化肥的前提下完成的。

所以仅从粮食产量一项上,就能看出土共总动员的庞大潜力,只是现在还远没到发起最后总攻的时刻。

事实上,在今年这个全国乱成一锅粥的年份里,土共这边除了面临大范围围剿的南方根据地外,其余苏区其实还分出了不少精力投入到了工农业发展中。

战前积蓄的大量潜能,等到战时爆发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力量,所以晋察冀这处远离中央的独立根据地,才能在此时彻底地一鸣惊人。

对红五军团兵力的误判,使得从南边赶来的果军基本没有在正定一带设立什么防线,就这么大摇大摆地把自己的后方暴露了出来。

占领车站一带之后,董振唐没有在此地多作停留,只安排了少量部队殿后,接着便带领大部分主力沿正太线向西行进。

沿线果军压根没料到身后会出现敌人,也没有做什么准备,毕竟原本阳泉一带盘踞的共军已经牵扯了他们大部分的兵力。

果军除了嫡系师之外其他部队的装备战力都参差不齐,尚可一战的在过去大半个月里已经被陈诚调到了前线,剩下的在以日本人为假想敌的红十三军面前简直是不堪一击。

于是这一路上董振唐几乎可以说畅通无阻,更关键的是,留在正定的殿后部队同样也没闲着。

早在红十三军出发之前,晋察冀根据地就专门为了此次行动安排了不少铁路工人随行,其中许多人都是他们从各大铁路工会里动员过来的工友,依靠这批铁路熟手,从车站缴获到的火车头便有了用处。

经过一整夜的抢运,能带走的弹药全部带走,带不走的尽数销毁,等附近的果军好不容易赶过来时,红军留给他们的就只有一片白地了。

于是董振唐带队先行,数列火车在后跟随,不到四天的功夫,居然还真让他们把部队和物资全部运到了阳泉,除了在娘子关碰了几颗钉子之外,剩下的防线基本没有任何阻力可言。

这时候陈诚是真的慌了,他布置在阳泉东部的果军,本来就因为这大半个月的激战,早已变得疲惫不堪,眼下共军又突然冒出一支生力军,两面夹击之下,谁也不知道那边能撑多久。

不出所料,率先撑不住的是陈诚之前收编的第52师和第59师,这两支部队一个来自湘军,一个来自川军,都是军阀斗争失败后被果府趁势拉拢过来的,战斗意志本就不高。

而52师和59师的迅速溃败又带来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因为东侧果军本就是陈诚尚未练成的预备队,新兵比例很高,打顺风仗时还好,一旦碰上逆风立马就不行了。

12月9日,董振唐与右路军正式汇合,他带来的这批弹药也解了兄弟部队的燃眉之急,连续一个月的孤军奋战可不是开玩笑的,伤亡率过半的现状,让右路军基本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

经过临时整编,两支队伍重组成新的右路军,并将伤员向南北两侧山区转移,至于是否需要进入北边的晋察冀根据地休整,则需视后续情况而定。

遭此打击,陈诚不得不放弃了短时间内打通正太线的希望,只能继续向常凯申发报,请求后方再调拨一批援军过来,最好不惜一切代价剿灭铁路沿线共军,否则他可就真得寄人篱下了。

这时候常凯申也开始骂娘咯,南方战事同样推进得很不理想,随着果军阵地不断向匪区延伸,后勤线也变得越来越长。

共匪随便搞几波袭击,造成的损失就足够让人肉疼了,这种事若是连续发生几起,那常凯申肯定连觉都睡不好,穷鬼学人家工业国搞堡垒行进,就是这般下场。

现在晋省又出了这么多幺蛾子,常凯申当然知

不想错过《时空过客4251》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