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主流发动机的装配,然后制造一些技术难度较低的备件。
这也是红军暂时没有大幅扩编航空师的原因,毕竟飞机装备部队之后,可不是摆在那让人看的,若是纯粹依靠程刚的援助来维持,成本又太过高昂。
相应的训练师便是为了应对这一现状而采取的临时办法,反正就死命在波-2上面做功夫。
自从教-1这款型号实现自产化之后,各种层出不穷的脑洞全都蹦了出来,程刚也乐得那些新手工程师们在这上面发挥一下创造力,为将来的技术升级做好准备。
此外,考虑到马上就要来临的单翼机潮流,从32年底开始程刚就引进了初教-5作为另一款教练机型,其原型雅克-18是苏联人总结二战经验,用于替代波-2的新款教练机。
此外初教-5还是新中国的第一款自制飞机,使用和波-2一样的m11发动机,结构简单,重量较轻,操纵容易,也能在土质跑道上起降,对于现在的红军来说非常合适。
至于为何没有引入后世更加著名的初教-6,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初教-5为后三点式起落架设计,较为切合二战期间活塞发动机的实际情况。
而初教-6的前三点式起落架,其实更多是为了适应二战后的喷气式飞机做出的改进,提前拿过来反而容易水土不服。
顺道一提,现在程刚担任的这个第一航空师代理师长,说白了就是为了应对实战而临时设置的职位。
在这之前,中央红军的三个航空师实际并未设立真正意义上的师级管理机构,而是以团为单位由军委下属的航空部直接管理。
这是考虑到既然红空军已经有了先发优势,不用再像历史上那般等到建国后才开始匆匆忙忙地搭架子,所以从创立之初就确定好了空军各级指挥员,必须由一线飞行员担任的规定。
但因为果党空军的拉胯以及土共自身资源匮乏,现在红军飞行员积累战功的速度明显不如在地面作战的步兵和炮兵,而且相比于陆军,飞行员个人的技术和经验也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
所以正在能担大任的指挥人才就更为有限了,程刚勉强能算上一个,至于和他一同接受委任的则是原第一航空团团长龙闻光,以及当年程刚在槿甘山收的一名航空学员,他们分别担任第二、三师师长。
这些安排自然不会引发什么意见,龙闻光作为黄埔三期步兵科学员,又在苏联第二航空学校深造过一段时间,基础底子在所有飞行员当中绝对能排在前几位。
哪怕仅仅只看龙闻光在红军的资历,从槿甘山开始参加革命也丝毫不算晚了,而且他还为红色空军培养了大量后发力量,在这之前就被普遍认为是空军核心指挥员人选之一。
实际上,若非缺少几场大战的沉淀,龙闻光应该是最合适的第一航空师负责人,现在由他主持对晋阳的轰炸任务,程刚表示非常放心。
如果进展顺利的话,等结束这段保驾护航的过程之后,估计程刚这个代理师长的帽子很快也会让给龙闻光,而他则回到军委继续负责那些后勤财政、装备研发以及技术兵种训练方面的琐事。
不过在空军的战略战术方面,夏国红军始终有着和苏联截然不同的思路,这或许也是程刚坚持要“霸占”航空部队一线指挥员的原因。
一直以来,苏联人眼中的空军,其存在价值就是打击敌人的地面目标,一切的一切都必须为此服务。
甚至二战期间还有规定,在地面部队需要的时候,对地攻击机即使没有任何掩护也必须出击,而护航战斗机也必须不惜一切保护攻击机,不得擅自脱离战斗,不得在追赶敌机时过于远离攻击机群。
这对空军而言绝对是一个极不友好乃至要命的制度,意味着只要陆军需要,哪怕是刀山火海飞行员也必须得去。
而且更为灵活的战斗机都被死死地绑在了攻击机身边,经常性地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作战,以至于出现‘败了不能逃,胜也不能追’的尴尬现象。
苏联人这么搞自然有他们的道理,但这并不代表土共也能照样学样,前者再怎么说也是一个拥有完整航空体系的工业大国,哪怕再怎么败家也不至于把自己的底子亏光。
但土共就不一样了,至少在未来几年里,红色空军都必须依赖程刚提供的援助才能维持住规模,一线战机以及飞行员绝对不是轻易可以浪费的筹码,尤其是在应对具有更强航空力量的敌人时,必须集中一切资源保护己方天空。
这一战略思路的表现就是土共航空部队主要以战斗机为主,执行较为保守的防御战术,同时在空战中以战斗机的需要为核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