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人面前,程刚还真没有夸什么海口,去年8月,土共在略阳的钢铁厂刚好完成了二期改造工程。
整个二期工程的持续了差不多18个月,最终建成1座日产250吨生铁的高炉,以及配套的2座60吨平炉,1座7.5吨电炉。
最后达成的效果就是直接将略阳钢铁的产量翻了一番,如今仅略阳一地就能日产粗钢500吨,年产粗钢12万吨。
当然了,考虑到略阳所处山区的限制,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这次增容扩产已经达到了极限,后面十年里都不指望能够有大幅度提升了。
除非真到了战时必须加大供应的时候,那么通过一些临时性的措施,或许还能把产能再往上拔一截。
从这里也能看出土共的底子确实还是薄了些,之前就有提过,沙皇俄国时期的钢产量就已经有四百多万吨,即便是苏俄成立后的动荡年份里,年产量也有三百万吨出头。
而现在土共根据地的钢产量笼统加在一起,也就勉强能比得过二十年前的日本,大概二十余万吨的样子,可后者现在已经达到数百万吨的产能了。
这种数量级上的差距确实是惊人的,不过也不用太过恐惧,当年日本与沙俄之间在综合国力上同样有着极大的悬殊,但最后还是打赢了。
虽然日俄战争背后的水分很大,但现代战争尤其是地面作战只要能够供应足够的枪炮弹药,哪怕性能差上些许也不会对战争结果造成多大影响,有没有才是决定性的问题。
只要土共能够稳定生产轻步兵使用的步枪、小口径火炮以及配套弹药,那么即便总体钢铁产量比不过日本,也丝毫不虚,有了基本的造血能力之后,国土内的防御作战还用怕什么。
另外有程刚在的话,至少一部分高技术武器土共完全不用愁了,在局部作战时甚至还能维持一定的武器性能优势,比如这次的晋北空战,只有面对大规模战争,才可能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
而且日本那边同样好不到哪里去,毕竟他们的钢铁产能还有很大一部分得用在海军身上。
30年代后期陆军扩军抢钱,导致海军不少改造计划告吹,40年代前期海军扩军抢钱,导致陆军不少换装计划也无疾而终。
多大实力办多大事,日本人的工业规模撑不起他们的野心,最后的结果就是到处捉襟见肘。
反过来说,土共则是稳扎稳打的典范,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作画,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些成绩,哪怕有程刚的援助,也已经很不容易了。
其实果党那边的自然条件要比土共好上很多,至少在纸面上,人家已经在马鞍山和湘潭两地分别制定了一个钢铁厂的计划。
虽说这两个厂直到抗战爆发都没搞成,可两处位置的自然条件确实要比略阳好上不少, 相应的建设难度也远低于地处深山的略阳。
当然了,略阳作为整个陕省唯一的中型铁矿产地自然也有可取之处,红军在陕南种田的这几年里,全靠了它的支持才完成了这么多的军事和建设任务。
而且略阳出产的钢轨,也能第一时间用在凤双轻便铁路的修建上,去年12月这条轻铁修通后不久,双石铺到冷水江码头的标准铁路也跟着修通了,随即土共立马开始从凤翔出发,向东西两头建设陇海线。
于是关中的大老爷们罕见地看到了一回奇景,铁路居然从西边往东边修起来了,这对他们来说,和太阳打西边出来似乎没啥区别。
与此同时,考虑到陇海线关中段可以利用已有的公路,修建难度远小于横跨秦岭的凤双轻铁,所以整体速度相当之快,唯一受到限制的可能也就是钢轨的产能。
毕竟12万吨的粗钢,肯定没法全都用来生产钢轨,额外的那些生铁也很难满足修建标准,只能只用来打造农具、小五金或者用在其他工农业领域。
因此,一座略阳钢铁厂用来在陕省修建铁路尚且勉强足够,但再想分出些份额到晋省,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好在晋省的自然资源足够丰富,也不需要陕省的支援,不得不说,后者的铁矿分布确实拙计,挑挑拣拣能够找到一个大山里的略阳就已经很不容易,和晋省相比完全是一个地一个天。
自去年发动晋省攻势时,共军刚刚在运城站稳脚跟,就马不停蹄地派出左路军往长治地区运动,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上党。
在地理上,位于晋东南的上党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且地域宽广又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非常适合建立小规模的重工业钢铁基地。
自10月初控制上党一带之后,随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