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的工人就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先行修建了一座20吨高炉,如今高炉的第一炉铁水已经流出了。
除了用来制造农具之外,当地还使用灰生铁铸造迫击炮的炮弹外壳,这些都是土共已经熟练掌握的技术,随便派一个团队过去,只要有充足的物资储备,很快就能拉起一支大差不差的厂子来。
当然了,如果想要大规模冶炼粗钢的话,还需要修建相应的平炉或者转炉,这在技术上又是一道难关。
所以一些规模较小的军工作坊,往往只是使用高炉搭配坩埚炼钢,只有较为稳定的根据地,才会建设产量较高的钢铁联合企业。
在这方面,晋省虽然距离华北和东北较近,甚至算是将来对阵日军的第一线,不适合建设太大规模的厂区,但是其自然条件实在是太过优越了。
除了晋东南之外,晋北不少地区同样产出铁矿,至于煤矿就几乎遍地都是,所以多番权衡下来,土共还是决定在晋省新建或改造一批钢铁厂。
阎西山苦心经营多年的晋阳兵工厂,一共就2座高炉,其中1座日产40吨,另1座日产120吨,用于炼钢的平炉也有2座,总共的日产约为120吨。
明明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阎西山还是把场面搞得这么寒掺,若是换做历史同期的红军,肯定会对着人家的高炉流口水,可现在,抱歉,还真看不过眼。
不过晋阳城的目标实在有点大了,土共又不同于其他势力,非得挤在几个中心城市搞建设,在靠近同蒲线的位置戳几个厂区出来还是没问题的。
若是换做和平时期,这么做肯定是不划算的,因为但凡大城市往往都具备了远胜于周边地区的地理或交通条件,能搞大产能就不搞小作坊,能在大城市就不钻山沟沟,这确实是经济运行的自然规律。
但现在毕竟是战时,以二战飞机的性能和航程,翻越太行山脉对晋省发动空袭并非天方夜谭,土共必须考虑最极端的情况,如此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正如当初选择在略阳建立工业基地一样,现在回过头来看山区里的建设,似乎有不少都用来开山劈石了,简直就是无用功。
但正是因为这些大山深处的工厂,红军在前线作战时才不用担心自家补给哪天就忽然断了,然后才有条件向外围地区扩张。
话说回来,考虑到晋省丰富的煤铁资源,一旦将那些计划中的钢铁厂建设起来,用于支持同蒲线的改造还是没问题的。
说得严肃些,若是晋省真的成了前沿阵地,同蒲铁路就是阵地后的唯一生命线,再怎么重视也毫不为过。
几名苏联专家听了程刚介绍的情况,同样赞许地点了点头,他们对夏国的情况了解不多,但从夏国同志提供的资料来看,对方确实做了不少准备。
本来这些苏联专家都是抱着扶贫的态度而来的,想着帮助革命同志白手起家搞建设,却没料到对方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工业实力,这确实是件意外之喜。
不过这也是他们几人有点孤陋寡闻了,之前苏联就对土共进行了少量的技术援助,现在各个根据地里还有个别苏联工程师的身影。
只是因为缺乏稳定的交通线,这些援助往往不成规模,顶多也就是派出一两个人,中间还有可能被果军的封锁线挡住,洋人大鼻子想蒙混过关可没那么容易。
而且前几年莫斯科对土共的关注也不多,即便是派出技术人员,也都只是点小打小闹,水平比较有限,所以在双方都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至于现在,就又能看出打下晋省的好处了,从集宁到浩特本来就是草原最繁华的商路之一,历史上建国后还沿着这条线修建了通往外蒙和苏联的铁路。
直到现在,想从首都前往莫斯科的跨国列车也同样是这条路线,所以哪怕现在铁路还没修起来,土共与苏联的联系也瞬间就变得紧密不少。
虽说考虑到现在苏联国内的情况,这种紧密还不知道会不会带来副作用。
但工业建设不会等人,战争的脚步更不可能停歇,两国工业体系若能尽早联系起来,对于未来无疑拥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然了,按照程刚的估计,现在的莫斯科可能还没料到土共发展起来之后会有多么恐怖。
若是让铁人同志知道了未来夏国会壮大到怎样一副模样,也不知道他会做何想法,又做出什么选择呢?程刚偶尔也会好奇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