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在土共面临各种问题的同时,敌人一样也存在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大家拼的就是一咬牙的勇气。
早在九一八之后,日本人就将目光投向了草原,首先是从辽西进入察东地区,扶持起了蒙奸李守信担任所谓的察东警备军司令,之后松室孝良也开始着手联络德王等蒙古王公,企图效仿满洲国旧事。
不过那时日本国内还是有不少人比较清醒,知道己方尚未消化满洲,继续涉及草原变局并非良策,所以之后就很少有什么大动作,只以安插间谍特务为主,企图借此使得草原逐渐变色。
可谁又能料到土共居然来得这么快,只是半年多的功夫就从陕省一路推进到了晋北,而还没等日本调整策略,红军的兵峰就已经踏进草原了。
以有备战无备,面对的又是一群乌合之众,红军自然没有失败的道理,日本情报机关面对此情此境也只能叹一声鞭长莫及。
接下来的发展也不难预料,以日本人不肯吃半点亏的性格,又怎么可能咽的下这两口气。
晋省还好说,毕竟阎西山只能勉强算是一个亲日势力,屁股却很难坐到日本那边,但德王之流可是一个有着极高“培养前景”的潜力股,若能如溥仪那般再建立一个傀儡国,关东军的野心无疑又推进了一步。
所以就在红军拿下德化县,抓捕日军驻德化特务机关大部人员后,关东军内部的争吵也第一时间停下了,随即便是叫嚣报复的言论占据主流。
只是之前就提到过,现在关东军的地盘和德化之间的交通线,唯有一条平绥铁路尚且可用,在红军已经占据大同的情况下,除非日本人肯下血本用车队在草原上运输,否则就得先迈过北平和张垣两道关口。
于是就轮到宋哲原开始骂娘了,他的29路军恰好就布置在这里,作为现在事实上的对日一线部队,他们本就承担了不小的压力。
偏偏共军还不停在背后做些小动作招惹日本人的仇恨,先是晋省后是草原,看得人心惊胆战,也不知他们到底哪来的底气。
关东军对赤党的实力还是有足够认识的,毕竟晋省大战才刚过去不久,总结出一部分关于赤军战斗力的情报,对于日本特务机关而言不是难事。
或许出动大部队可能战胜这支敌人,但若仅仅只是千把人的队伍孤军深入,那么基本和送菜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必须掌控后勤线之后再采取行动。
于是宋哲原就开始不断面临日方的施压,之前他迫于阎西山、常凯申还有关东军的要挟,不得不捏着鼻子同意了日本在南宛机场驻军的提议,现在可是怎么也不愿点头了。
要知道,日本人一向是吞下去的肉就没有吐回来的道理,当初说得好好的,支援完晋军之后就撤离南宛,可阎西山都已经离开晋省了,宋哲原也多次派人前去沟通,结果却只碰了一鼻子的灰。
日本人只要愿意厚着脸皮装糊涂,不敢翻脸的宋哲原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再次被占便宜的事实,于是继丰台大营之后,南宛机场又被纳入了日军的实际掌控范围。
这次红军对草原下手,日方虽然不敢出动大批战机袭扰,但还是派了不少飞机前去侦查,其中便有不少是从北平起飞的,当地军民看见日本飞机从自家机场出动,那份心情自然是难以言喻。
不少人都期望去年的丰台一案能够再来一次,哪怕事后大家又可能面临日军的刻意报复,那也比现在这般低声下气来得畅快。
当然话又说回来,日本人频频的大动作,也让华北等地的将士和老百姓对土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如果共军不是给日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麻烦,那些鬼子兵也不会恼羞成怒到了这个地步。
短期内土共不太可能继续将战线往华北延伸了,但是这些潜在的影响力却能起到不错的宣传作用,当所有人将抗日的希望都寄托到共党身上时,那么红军自然就有了进驻平津的底气。
至于现在倒是不用急,虽然可以预见宋哲原肯定扛不住日本人压力,说不得金陵政府那边也会出手下达个什么指示,但无论敌人作何努力,只要将战场局限于太行、燕山以西,红军都算得上占尽优势,后勤始终是战争的关键之一。
顺道一提,这次在草原作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有些兵行险着,若是按照战前最保守的预计,可能整场战役一半以上的消耗都需要由程刚提供,为此必将耽误晋省几座钢铁厂、化肥厂的建设计划,以及同蒲路的改造工程。
但最后战况的发展还是要好于预期的,程刚拿出的物资还不到所有消耗的一成,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卡车、飞机、大炮等技术含量较高,且可以继续复用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