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而言,对抗日本,草原就是最佳的战场,这点从最近一个月里对德王的作战中已经得到了验证。
要说吃力确实也是吃力的,毕竟红军正式接手关中也才过去半年有余,陇海线哪怕加班加点的修建,又用上了之前的储备,依然需要不少时日才能铺设完毕。
至于晋省,那更是最近几个月里的事情,偶尔红军还得分点神操心一下同蒲路的安全问题,总有些不长眼的家伙在背后刻意搞些破坏。
他们有些是被土改剥夺土地的地主,也有些是被围剿失去山头的土匪,当然也少不了一些之前战争中流散的晋军乃至果军,正面作战时这些队伍当然打不过红军,但暗地里使个坏还是能办到的。
更不用说各方势力也不愿见到土共完全控制晋省,大军围剿暂时是搞不下去了,但各种边界摩擦、派遣特务等手段却是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偏偏晋省这边作为新根据地,土共对地方的掌握还比较薄弱,派去的干部哪怕已经接受了先期培训,一时半会也很难立刻适应新环境,总需要一个稍作缓冲的阶段。
干部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晋省这个铁定的对敌第一线,土共肯定是要投入血本的。
如此才能在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内,不仅稳定了地方局面,甚至还以强力手腕推行了诸多堪称翻天覆地的政策,若是假日时日,那些不稳定因素也肯定能够平定,只是现在欠缺的就是时间。
首先土改当属重中之重,关中和晋南的土改几乎是同时进行,晋北大概晚了两个月,反正只要在当地开始推进,就必然引发大规模反弹,这也是土地革命时再常见不过的事了。
若不是阎西山把部队大多集中到了晋阳防御,让红军一口气打崩,连带自己也仓皇北逃,事情恐怕还要更麻烦一些。
如果让阎西山空出手来,把接收过正规训练的晋军分散到各个县乡,联络当地的地主武装和土共作对,这才真正的后患无穷。
当然,以阎西山当时的魄力也很难做出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定,除非给他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当然最关键的也是时间。
若是再过几年,让其对土共有了更多提防,又从中原大战的阴影中彻底走出来,怕是还真能干成这些事也不一定,就如此人在抗战之后的所做作为一般。
也正是吸取了这个历史上的经验,其他军阀可以延后再打,阎西山和晋军必须第一个敲掉,不给他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
至于排在土改后头的大事,就是对整个晋省经济体系的改造了,具体又可以分为商业和金融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土共很少对城市工商业下手,顶多依托自身的工业产能以及供销网络对现有结构进行小范围改动。
即便如此,往往也会导致大批手工作坊和二手商贩的破产,这并非土共刻意而为,但是脱胎于封建农业社会的传统模式,哪怕在最近几十年里接受了一定资本主义改造,也很难胜过掌握了先进思想和技术的社会主义体系。
至少在诞生之初,初吸收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经验的红色公有制,其生命力是要完爆那些传统工商业的。
由专门的工厂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所有机器、工人包括管理制度都高度统一,生产效率直接高出一个数量级。
然后再随深入乡村的经销体系直达消费者,中途损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往往到了买家手中,价格相比同类产品起码得砍掉一半,自然就没了其他人的活路。
土改和商品的冲击,所造成的影响绝对不可估量,这种影响从陕南陕北蔓延至关中,接着逐渐向晋省延伸,随后又在晋省内由南向北发展,假以时日的话,说不得真能改变两省的格局。
而在这背后还有金融体系的变革,同样可能引发不小的动荡:
一是依靠充足的商品供应,将土共发行的人民币全面替代此时市面上的所有货币,二是借此建立一套全新的银行网络,从城市到农村彻底取缔既有的高利贷网络。
当然了,这些还只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计划,短时间内土共仅仅来得及在主要县城还有部分村镇建立供销网络,以较为温和的方式逐步推广。
但不管怎么说,晋省作为土共第一次整个拿下的省份,确实被土共投入了极高的期望,希望借此总结出一套可以继续向其他地区推广的经验。
所以这时继续将战线往北延伸似乎并不怎么明智,真想把这些计划全部贯彻下去,还要尽量避免可能的副作用,少说也得一到两年的时间,这还是在中央全力投入的前提下。
但很多决策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某一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