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为不利的。
为此,土共甚至竭力规避了“闽省事变”的发生,让蒋光鼎和李济申等人联手反常,实在没有什么前途,还不如继续维持之前不公开的合作。
33年底的土共已经不需要什么形式上的支持了,实打实的贸易好处才是最有价值的。
在这方面,闽东的19路军绝对堪称典范,拿得少,卖得多,除了用来装点门面掩人耳目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正面或负面效果,实在是最佳的合伙人选。
只是当事态发展到后头,蒋、蔡二人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那就不知道了,反正这也无关紧要。
在一二八抗战中被打到半残,之后又在土共的暗中辅助下回血的19路军,其接受的宣传教育丝毫不弱于东北军。
若是在战场上和红军对阵,19路军首先就得打个战斗力-50%的debuff,更不用说土共还在他们的中基层军官和士兵当中发展了不少党员,若是愿意的话,让其一天之内变色都有可能。
只是闽东有两个劣势,一是交通不便,尤其与赣南之间隔着一条武义山脉,锐京和长汀之间的山路就已经算是最便捷的通道了,可大宗商品的往来依然存在不少障碍。
为此,这些年里华南局不得不花费大力气拓宽道路,甚至还专门铺设了一条锐长轻便铁路,以加强赣南和闽西闽东之间的联络。
但自然条件带来的麻烦好办,另一个来自外界的麻烦却很难处理,随着湘赣闽粤根据地与闽东的往来愈发密切,反动派们也不是傻子,自然能够察觉出其中的不对劲。
原本闽东的厦、福、漳等城市确实是国内有名的港口,可几十年来商品吞吐量一直保持着稳定,很少大幅波动。
可为何自32年之后这数字一年比一年飙升,肉眼可见那些港口进进出出的船只越来越多,这背后的原因傻子都能猜得出来。
之前外界没有注意到也就罢了,一旦把视线投射到了闽东,各种明里暗里的小动作肯定少不了。
大概从去年年底开始,往来闽东港口的商船就屡屡遭遇各种形式的检查以及袭击,其中既有金陵政府的指示,也有日本人的授意,甚至还有日本军舰直接下场抢劫船只的情况。
因为被抢的大多是夏国船,船主哪怕有再多的冤屈也无处申报,就算被打碎了牙都只能含泪吞下。
有时候消息的传播又能变得相当迅速,没过多久,除了个别背景深厚的商人之外,就很少有人敢来闽东做生意了。
这次土共派出代表前往美国沟通合作事宜,除去大采购之外,解决南方根据地的贸易问题同样是其中一个目的。
毕竟日本人哪怕再丧心病狂,也不会在这时候对美国商船下手,而恰好现在美国又是从夏国进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虽然只是些猪鬃、桐油之类的初级原料,但积少成多之下还是能办成不少事的。
将大宗商品的贸易交给美国洋行经办,中间必然要损失掉很大一部分利润,但现在的土共缺的不是那一成两成的钱财,而是能够稳定输入紧缺物资的渠道。
反正对于土共来说,在采购中最为昂贵、占有资金最多的高精尖机器设备都不用进口,总量较大但均价不高的石油、橡胶等原材料才是大头,哪怕亏本做生意,在全局上看也是赚的。
否则全靠程刚的运力来为飞机提供燃料、为战士装备胶鞋,这才是最大的浪费,刚开始的几年里,部队总数不多时还能这么干,现在动不动就几万十几万的队伍,再大的金手指也搞不定。
其实从一些细节中就能反映出局面的转变,最开始的时候,红军还能专门武装一批穿着胶鞋戴着钢盔的先锋队,可等兵力扩张之后,虽然也有类似的组织模式,但装备已经和一般士兵没有太大差别了。
当然最明显的表现还是红军指战员们穿的鞋子,从槿甘山到赣南大家都穿的草鞋或布鞋,顶多在鞋底缝上一块耐磨的橡胶片稍稍提升下寿命。
29年在锐京扎下跟后,依靠程刚援助的橡胶,军工厂也尝试性的组建了胶鞋生产线,但有限的原料很快就无法满足部队的扩张需求,后来还是不得不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碰上扩军较快的时候,大家连橡胶片都用不上,顶多使用工厂机器加工出的草鞋底,勉强增加点耐磨性,同时节省一些打草鞋的人工。
至于这种半机制的草鞋,固然比手工草鞋好些,可使用寿命依旧相当拉胯,每次急行军之前战士们都得提前准备至少四五双才行。
这就纯粹是不得已之下的办法了,一直到现在各个根据地都在广泛使用草鞋和布鞋,胶鞋仍然属于极为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