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品。
相对而言,华南局这边因为有闽粤两省的渠道,其实还能算是兄弟单位里混得最不错的。
中央根据地虽然与外界闭塞,还因为工业发展得最好,所以也不算太寒掺,只有夹在中间的湘鄂西和鄂豫皖的华中局最穷,这也是没得办法的事情。
石油和橡胶这两种原料即便在化工技术已经足够发达的21世纪,仍然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军事物资,更不用说合成科技才刚刚点出来的二战前夕了。
好在的是,石油暂且不提,橡胶对于仍以轻步兵为主的红军而言,暂时还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物资,胶鞋固然好用,但没有胶鞋也可以想办法克服。
以土共现在的技术实力,与其花费人力物力去想办法搞些高成本的替代品,那还不如专心打通与外界的渠道。
比如这次和苏联建立联系后,土共要求最多的原材料就是橡胶,这比费心费力地在西北种橡胶草,然后再投入大批设备提纯甚至合成出橡胶的法子,其实还是要可靠不少。
至于石油也是类似的道理,考虑到现在空军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再加上战时后勤线上卡车的作用,油料对于土共的意义甚至还在橡胶之上。
说来这时的德国人倒是早就点亮了煤变油科技,但为此建设的工厂都足够土共建立好几座合成氨厂,只要稍稍衡量一下其中的取舍,就知道应该做什么选择。
不过石油相对于橡胶有一个好处,夏国内陆确实没法种植橡胶,但油田总是存在的,尤其是西北地区,以哪怕是眼下极为落后的采油水平都有油田可用,这些便是后话了。
除此之外,只需从地图上观察就可以发现,现在的红色根据地存在一个很麻烦的问题,那就是各个根据地之间是相互割裂的。
这主要源于当初发展根据地时,同志们都是尽量选择敌人最薄弱的地区起步,然后逐渐向外扩张,直到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为止。
当年也不是没有同志执意打通各个根据地之间的联系,30年李利叁的左倾冒险主义就是打的这个主意,号召全国红军饮马长江,围攻江城,结果自然是以失败告终。
后来随着革命局势的发展,尤其是程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沟通根据地对于土共的重要性就显得并不那么显著了,所以32年打下江城之后,红军才会如此痛快地放弃看似极为重要的城市。
但时过境迁,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在程刚的居中协调之下,各根据地之间倒是不用太过担心物资问题,可人员的相互闭塞却逐渐成了个麻烦。
往往山头主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大家互相之间少有往来,短时间内还好说,时间长了之后难免生分,甚至产生些许隔阂也不一定。
从32年中央离开赣南向北发展,到现在马上就要过去三年时间,长江北岸的华中局还好说,起码和中央之间一直有少数干部流动,而华南局这个原来的中央苏区,却是已经独立于核心之外多年了。
正好现在全国格局暂定,常凯申对湘赣闽粤根据地发动的围剿直接无疾而终,原本紧盯的封锁线也稍有放松,一次新的北上计划,便就此拉开了帷幕。
与之前几次不同的是,这回红军的方案是先跨过湘江,然后在红二方面军的接应下,由湘西鄂西一带渡过长江,只要到了长江北岸,后面的路程其实就没有什么悬念。
至于这条线上唯一可以称得上阻碍的势力,主要还是仍占着湘江一线的桂军,不过这次土共并不打算像对付阎西山那般和李宗人大打一场,若是能够通过政治手段沟通清楚,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其实现在的红军和桂军,也算是不打不相识。去年桂军响应了金陵政府的“号召”,参与到了对湘赣边区的围剿之中,毕竟在李宗人和白崇喜看来,有洋人撑腰的果军怎么都不存在输的道理。
可是谁又能料到,原本以为只是痛打落水狗的战争,最后却成了一场稀里糊涂的烂仗,共党在此战中暴露出来的实力,可是让李宗人在这半年里一直都睡不好觉,潭州也不敢待下去了。
自打出兵之日起,桂军最远不过打到了平乡,就连最值钱的煤矿都没有占全,就被共军的游击队给切断了后路,然后又在猛烈的炮火面前仓皇逃窜。
与有着洋人支持的果军不同,桂军在此战中搞不了奢侈的堡垒战术,所以还是用着军阀混战中的老一套打法。
或许是为了给这个从未吃过教训的敌人一次狠的,鹏石穿在对付桂军中使用的火力甚至比对果军还要多出一倍,战后李宗人的肉疼可想而知。
正是去年把桂军给打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