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边的红二都有部队随时接应,若遇到紧急情况还能出动飞机支援。
中途有个不长眼的桂军团长在一处山头设立埋伏,红军大部队还没过来,先头的侦察兵就已经发觉了不对。
于是紧随而来的三个团分兵包围上去,干脆利落地全歼了这个团,顺带再绑走了那个不知道拿了哪家钱的团长,只给李宗人留了一封信,让他派人过来把人领走。
说来土共此行也着实算是给桂军面子了,整个赶路过程没有半点拖拉,沿途有些老百姓听说了红军名号,主动过来投奔,对此战士们也只是简单宣传一下抗日政策,不在当地做过多活动。
如此大约只花了三天时间,先头红军就连续急行军了两百多公里,成功与红二方面军派来的接应部队碰上头。
从渡河之日算起,到全员抵达作为中继点的安化县,拢共也就一周左右的时间,这速度快得连敌人都没来得及反应过来,红军大部队就已经过境啦。
当然了,这种急行军也差不多接近红军能力的极限了,中间没有半点补给,也没再任何一处城镇停留,全靠出发时携带的干粮,若非知道终点会有兄弟部队接应,换了谁都不敢搞出如此大胆的操作。
另外这次行动也从侧面说明了,红军对于湘省各地情况的了解也要超出桂军的预料,整条线路在三年多前就有地下党的同志暗中活动并收集情报,只差没有亮出旗号公开行事了。
湘省本来就是山多地少,除去几条流入洞庭湖的干流沿线之外,其他地区基本都以山地丘陵为主,潭州省政府对当地的影响力也根据交通远近逐渐衰减。
对于桂军而言,能够掌握住几座中心城市就已经很不错了,自然不会分出太多精力去管辖别的细枝末节。
本来这些地盘应该由本地的地头蛇瓜分,但土共偏偏反其道而行,就盯上了这些桂军不要的边角,在这两年里迅速扩张根据地。
最初的湘鄂西根据地,还只是开辟了湘鄂两省交界处的少量地盘,后来就主要往洪湖和鄂西方向发展。
但近两年里趁着湘军群龙无首,桂军立足未稳的机会,红二方面军又往西南方向的湘西地区更进了一步,将根据地扩展到了鹤峰、桑植、大庸一带。
此次作为中继点的安化县,虽然严格来说并不算在红色根据地的范围之内,但土共在当地依然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只是考虑到沅水和资水的阻隔,红二方面军没有在此多作深入而已。
进入安化一带之后,就实实在在地来到了丛山峻岭之间,不过山路固然难行,却又多了几分安全。
红军从诞生之日就一直在山区作战,不少指战员反而是在平地行军的时候,可能还会觉得有点不适应。
接下来的旅程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从安化到大庸一共需要跨越三道山脉、两条大江,这是纯粹与自然环境做斗争,沿途的土匪、民团偶尔也能带来些麻烦,但很难构成多大威胁。
和过去两次大规模北上行动相比,这次北上的队伍算不上最大,但路线绝对算是最为复杂且艰险的。
之前为了渡过长江,不得不调动几乎全部的兵力牵制住敌人,最后还是靠了点运气加金手指才安全到达对岸,总不可能每次都这么干一场,所以必须寻找一条更加稳定可靠的路线。
没有人质疑北上的理由,在这些年坚持不懈的宣传中,即便是南方根据地也普遍认可了中央提出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并不影响大家对那些胆敢发动围剿的敌军进行反击,却能够有效地提升战士们心中的正义感。
红军是一支抗日的正义之师,既为了工农的利益而战,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战,过去是北方同志和侵略者进行斗争,现在又轮到我们南方人了,这是当仁不让的义务。
如果有被俘虏的夏国士兵不理解抗日的意义,那么只需把这几年在东北拍摄的纪录片播放给他们看,就足以对其造成强烈的冲击,很多战士正是因此加入的红军。
很多时候人民就是需要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道理,只有把道理跟自己人讲清楚了,大家行动起来才有动力。
否则一个领导人嘴上随便嚷嚷几句,就指望手下都能言听计从,跟着他出生入死远征千里,这大概只能出现在个人臆想之中。
要知道,现在的南方红军处境要远好于历史同期,甚至比历史上的全盛期还要强。
那么如何让同志们心甘情愿地丢下已经看得见的美好生活,去奔赴未知且危险的战场,这其实才是最大的考验。
所以和长征不同的是,在华南局真正把队伍拉出来的时候,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