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当教员当上瘾了,得好好治治!”
玩笑归玩笑,其实大家对于程刚的举动肯定是能理解的,甚至说得夸张点,程刚虽然有点好为人师的毛病,但他给其他同志提供的指导,大多都挑不出什么毛病。
在这个知识匮乏的年代,书本和知识向来都是极其稀缺的资源,而一个可以定期提供指导(哪怕只是科普性/入门性的指导)的引路人,更是可遇而不求的存在,何况程刚还是那种既值得信任,又不摆架子的同志。
聊完这么一通之后,大家的关系逐渐亲近了下来,尤其是鹏、何两人之间明显少了许多隔阂,接下来何隆开始把话题转入正轨,提起了他最关系的一个问题:
“川省那边的哥老会,我已经派人去联络过了,他们听说了我们红军打小鬼子的事情,都很支持,只是对党的政策还有不少疑虑,这可能需要后面慢慢沟通。
当然,因为暂时不清楚后面组织上的战略方向,我还没有给他们打什么包票,不过从现在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川省打下来的难度不大,中央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了?”
现在土共占据了广元一带的川北山区,在地形上本就具有天然的优势,而湘鄂西的红二方面军与川东的距离同样不远,只是山地难行而已。
更何况若是有了充足的船只,只要能够越过几处险要峡口,运个几万人进去还是不在话下的。
现在川省一直都处于军阀乱斗的状态,又因为地理闭塞,各支军队的装备情况大多很是一般。
比如说红二方面军常用的汉阳造,放到川军里都属于一等一的好货了,而后者常见的单打一,放在土共根据地里都只配用来装备民兵部队,用来打打山上的土匪。
对于这些情况,哥老会出身的何隆自然有很多渠道可以了解,正如开头所言一般,他的"江湖地位"可是当真不低。
提起哥老会,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川省经历几十年的战乱,导致原住民几乎死绝,清廷为了治理川省,不得已从东部省份向川省移民,也就是所谓的“湖广填川"。
因为中国古代王朝的治理模式粗糙简陋,皇权不下县,所以基层官府必须和士绅合作,才能在农村维稳和收税。
但在移民占多数的川省,由于没有根深蒂固的士绅家族势力,基层官府便失去了稳定的合作对象。
于是在农村地区,这些移民们就根据祖籍、血缘和人脉等关系,到处奔走串联,推举出说话有分量的人物,替代士绅家族执掌基层的权力。
同时官府也需要合作对象,便认可了农村重组权力的做法,甚至在收税和剿匪等事情上,还有非常明显的扶持倾向。
随着清朝统治稳定下来,川省的民间组织经过野蛮生长,逐渐有了固定的礼仪、组织和黑话,这些就是哥老会的前身。
而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之后,随着太平军一路向东征战,不少散布在西南各省的哥老会成员纷纷拉起队伍,响应太平军的反清战争。
之后长达数十年的征战中,原本只是在西南省份发展的哥老会也渗透到太平军的队伍里,沿着长江一路传播到下游地区,长江南岸距离川省最近的湘西更是重点区域。
何隆的曾祖父何廷璧便是湘西哥老会的龙头老大,咸丰四年时拉起数千人的队伍响应太平军的反清战争。
之后何老爷子虽然因为反清失败而被清廷斩首,但他还是成为了哥老会中口口相传的英雄人物。
到了何隆这里,还未成年时他就已经成了湘西哥老会里有名的“十排老幺”,又被成为“凤尾老幺”,若非如此,当初两把菜刀闹革命时,何隆也没法振臂一呼,便迅速拉起了一支队伍。
27年洪城起义失败之后,伍翔宇本想安排何隆前往苏联学习军事,但何隆直言不讳地说了一句:
“湘西、云贵、川渝的地形和人情,我都了解。尤其是湘西地区,想拉队伍是没问题的,我还是回去组建红军吧。”
接着便有了湘鄂西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基于如此,他对川渝地区表露出“关心”的态度,当然就很容易理解了。
“对于发展川渝根据地一事,中央前不久其实已经有了定论,过阵子可能就会有正式通知过来。”
程刚自然非常清楚何老总的情况,也知道他迫切希望解放川渝的决心,而且考虑到这位的背景,真到了攻略川省的时候,何老总还真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选。
另外跟据程刚的印象,早在两年前中央红军北上的时候,何隆就与李润石有过商议,由他打头阵带着中央向西进入川省,就此鼎定西南局面,这样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