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混乱局面,然后又以此为前哨站,进而开始管控着青、宁等边远地区,甚至将影响力触及西域。
不过这一局面在32年红军进入陕甘边界之后,就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为了趁早压制住赤匪在北方的气焰,常凯申只能设法调动当时遭殃军之外,兵力最为雄厚的东北军进入西北。
没办法,谁让一场湘鄂赣大战把遭殃军给打了个半残,后来还是在英日两国的支持下才慢慢缓过气来,在32年这个时间点上,果府只有东北军这一个选择。
毕竟在当时的常凯申看来,西北无非是只是将来应对日本的一条后路而已,但是在赤匪占据陕南陕北的情况下,如果不尽快肃清匪患,那么这条后路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既然如此,将陕甘两省的利益让渡给张汉卿,以换取其全力剿匪,看起来确实是个最划算的办法。
顺带的,在于学中率领手下的51军进驻甘省之后,常凯申也相当大方地把甘省主席的位置安到了这条过江龙的头上。
只不过谁也没想到张汉卿不仅和共党眉来眼去,最后居然还把自己的家底全部拱手相让,从而让共党代为完成了对西北的定局。
当然了,考虑到甘省的复杂情况,在这之前土共并没有对这里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民国的地方政局相当之复杂,此时的甘省只能算是名义上属于民国中央管辖,实际却是一条条地头蛇在各处盘踞。
包括于学中这个省府主席的影响力也只是局限于金城以东地区,再往河西走廊的话就难说了。
因此土共对东北军的改编一直是按照先东后西的策略,先从最近的关中一带入手,然后逐渐向西延伸,至于尚未改编的部队则继续维持原样,包括军费补给也是由土共分毫不差地发放。
现在关中包括陇东地区的东北军都已经完成了改编,除非于学中打算自立门户,否则也很难躲过这个命运了,甚至在外界看来,这支部队除了尚未易帜之外,早已和共军没什么两样。
毕竟之前张汉卿的全国通电中已经把意思讲得很明白了,他和手下的东北军想要抗日,不想参与内战。
而紧接着土共又打着抗日的旗号一路窜进了晋省和草原,甚至还和日本人干了几架,这不就成明摆着的么。
按照一般的军阀思维,只要你名义上接受了某家的名号,然后又从对方手中拿了军费,那么就算是这一派系的军队了,反倒如土共这样的大范围改编才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东北军投了共,最难受的还不是潼关以东的果军,而是一直将甘、青、宁视为自家地盘的马家军。
之前的阎西山或许还能争一争这个位置,但现在阎老西已经倒台了,至少在西北地界上已经没了存在感,自然不会有人关心他的感受。
从地图上就能看出,金城这处位置恰好就卡在了青马与宁马的交汇之处,一旦让敌对势力占据此地,就意味着原本有着密切联系的青、宁两地被彻底切断了。
话说回来,所谓的西北三马其实应该算是民国后期的称呼,因为在传统意义上的西北马家军中,甘马最先失势,名头比青马、宁马小上不少,在这时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
而之后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的甘马,其实是出身宁马的马鸿滨,在被常凯申调入甘省之后逐渐培养起来的。
换句话说,“雷马事变”才过去没几年,而这段时间里马鸿滨又一直没有得势,所以他这个甘马的存在感几乎可以忽略。
当然了,即便只有青马和宁马,那也不是好相与的对象,尤其于学中的51军恰好就卡在他们中间,之前碍于果府的压力或许还能礼待一二,如今见到东北军投了共,又哪里会客气。
从这点来看,共党终于肯派部队前来接收金城,于学中的心里其实也松了一口气,不然要是让他继续在这里待下去,还真的不知能撑多久。
从去年年底开始,青、宁两马的骑兵就不断在甘青、甘宁边境游荡破坏,只是碍于东北军雄厚的武器装备,始终不敢轻举妄动而已。
可问题在于,从九一八事变后开始,51军历经了不知多少次政治变动,上上下下早就开始麻木了。
尤其现在又投了共党,就更是人心蠢动,战斗欲望低得吓人,如果敌人当真下手的话,哪怕他们的兵力、装备都占优势,胜负也尚未可知。
不过好在共党还是很讲情面的,见到甘省的部队受到袭扰之后,很快就支援了一批武器弹药过来,然后又承诺尽快将51军调回,所以他们就只需个半年时间就行。
从这点来看,于学中还有他的51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