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之间的铁路交通,从某种程度上说,宋哲原的华北已然丢失近半。
但这并未让日本人感到满足,因为一切实在是顺利过了头,不仅列强没有出面反对,果党也默不作声,包括共党和赤露那边,都不见有什么反应,这些自然助长了他们的气焰。
眼下的日军已经根本停不下来了,发生在郎房的战斗,彻底撕下了他们和29军之间勉强维持的默契。
一山容不下二虎,更何况你这只妄称霸王的猴子——这就是日军此时的想法。
当天,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向东京参谋本部申请“随时行使兵力”之权,并迅速获得了同意。
接着司令部向29军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宋哲原部必须于5月5日中午之前全部撤出北平城区,否则日军将不得不采取单独行动。
在最后通牒发出的同时,日军又派出了一支大队从郎房乘座火车前往北平,抵达丰台车站后,改乘卡车扑向北平,最后于黄昏时分抵达广安门,谎称是刚从城外演习回来的总领事馆卫队,要求进城。
顺道一提,在此之前日军已经和29军爆发了多次冲突,不仅重新进驻了丰台大营,就连从丰台到北平城的路线也基本落入了他们的掌控之中,所以日军才能这么大摇大摆地赶到城门下,丝毫没有多作掩饰的意思。
眼见日军马上要强行冲关,29军驻防城门的一个连立即向日军开火,战斗持续了三个小时,最终一部分日军冲进城内,一部分被阻挡在城外。
到了这时,宋哲原终于彻底明白了自己沦为弃子的命运,之前对日本人抱有的所有幻想也就此化为泡影。
原本他还寄希望于在日、共、果三方之间周旋,以保住华北地盘,却没想到人家日本人根本就懒得和他扯皮,直接下场硬来,当真是有苦说不出。
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宋哲原也舍下了脸皮,赶紧给金陵和长安分别发去电报,言说平津局势危虑至极,请求“速派大军由平浦线(平绥线)星夜兼程北进(东进),以解北平之围”。
这时候已经管不得那么多了,不管是哪路神佛前来支援,只要能把我这几万人从日本人的嘴里救下来,华北谁想要就由谁拿去吧!
日军来势汹汹,29军溃不成师,华北乱局已定,如此便是又一场大战的开端。
——————
其实对于这个结果,土共方面早有预料,若是再稍微研究下的话,就会发现日军现如今的动向,与历史上的七七事变之后几乎如出一辙。
毕竟华北的政治和地理条件摆在那里,日本人想对此地下手,就肯定需要解决增兵问题,要么从满洲走铁路入关,要么直接从本土乘轮船登陆。
而这两条路的首要落脚点都是在津门,所以军队运过来之后,接下来就是解决从津门到北平的交通线。
先前日军对丰台大营虎视眈眈也是源自于此,平绥、平津、平汉三条铁路在这里汇聚,哪怕屡次遭受共军的袭击,日本人都要不断恢复此地驻军,如今终于得偿所愿,立马就死死咬住不肯放松。
话说回来,截止5月5日,除了津门一地之外,日军华北其他地区驻扎的兵力并不算太多,充其量顶多一万人左右,哪怕加上津门的部队估计也就3-4万之间,这都把特务机关的兵力给算进去了。
而29军在纸面上的兵力将近八万,实际人数差不多能有五六万,却仍让日军顺利占据了几乎所有交通要地,愈发陷入被动局势,实在不知应该怎么评价。
比如郎房一战,日军共计战死4人,伤10人,而226团伤亡40余人,要说这双方战损比倒没有太过悬殊,可是与郎房车站的重要地位相比,拢共不过百的数据就有点对不上味了。
当然,这主要也是226团将士未能预料到日军的企图,以为这仅仅是对方抢占地盘的试探,所以见势不妙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抛弃辎重向后撤退。
只能说,两大势力的小规模冲突与亡国灭种的大型国战到底是不同的。
若是此次日军没有继续扩大化的意思,那么先前死战的将士很可能不仅没法得到补偿,甚至最后还得被拿出来背锅,这种情况下又有谁愿意用命呢。
正因为上上下下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才让日本人在前期占到了不少便宜,以至于一直等到被打上门来,宋哲原才感觉到不对。
和先前一样,土共是最先对此做出反应的势力,在收到宋哲原的求援之后,不仅当即回复电报表示愿意派兵支援,同时也利用自身的新闻渠道,谴责日本对夏国华北地区的侵略。
顺道一提,从严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