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十五章 向北防御,向南发展

张云逸接着说:“除了宁军第一师和第八师缴械的武装以外,我们接管的南京军械库里,还找到了可以武装两个团的机步枪以及子弹二十五万发。”

黄兴辞去南京留守的职务,曾和北洋政府做过交接工作。辛亥年时南方革命各省和海外华侨,为了支援北伐军,曾经通过各种渠道向南京援助了大批军火。

由于南北议和迅速达成,这些军火多数没能有机会上战场发挥自己的威力,全都被留在了南京的军械库里,总数可以武装大约二到三个师。

可惜黄兴和北洋政府交接时,陆续把这批武器沿津浦铁路送到天津,转交由陆军部保管,所以现在南京的军械库中,军火数量已经从二到三个师的装备减少到了两个团而已。

但即便如此,南京之战的缴获军资之多,还是让林淮唐、林时爽等人面面相觑,很有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

林淮唐嘴角微微抽动了几下:“徐、淮、沪、粤四厂,一个月的产能是多少?”

对工业建设工作比较熟悉的林时爽答道:“南京之役的缴获,最少也相当于四厂四个月甚至于五个月的产能。”

红军在南京缴获的这批武器,全部加起来估计能够武装两个师,这已经接近于目前社会党所属四大兵工厂近半年的生产产能。

不过这也是因为除了上海的江南制造局以外,徐、淮、粤三厂在设计投产之初,就没有考虑过大规模生产身管火炮的计划。

如果去除身管火炮这项的话,南京之战缴获的武器装备,大概相当于四厂两个半月的产能,虽然稍逊一些,但算一算性价比,其实也非常惊人。

毕竟红军才投入一个师兵力,才花费一天的战斗时间而已。

战胜之威,收获之大,简直让人难以置信的瞠目结舌。

民国初,继承的是清政府孱弱不堪的军事工业,其根本不能保证正常的国防需要。在后世历史上,北洋军阀、国民党和各地军阀为了争权夺利相继建立了一批军事工业,使中国的军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具体的成就呢?

直到北洋军政府最终垮台的1927年为止,在这一阶段北洋政府新建了规模很大的巩县兵工厂,扩建了汉阳兵工厂,地方上张作霖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东三省兵工厂,阎锡山建立了全国第二的山西兵工厂,其他一些军阀也建立了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兵工厂。

可是总的生产量,据不完全统计,北洋政府时期47个兵工厂,从1912年到1927年共生产各种枪支72.52万支,火炮3643门(其中迫击炮2303门),枪弹84646万发、炮弹27.63万发(其中迫击炮弹12.57万发),手榴弹14.32万枚、火炸药154.38万公斤。

这是整整十五年间的产量,如果平均算到每一年头上,相当于全中国一年才只能生产60000支枪械和300门包括小口径迫击炮在内的火炮而已。

更惨的是,全中国整整十五年时间才仅能生产出27万发炮弹,其中还有将近一半都是迫击炮炮弹。

东欧的保加利亚算是小国了,在欧洲一般被认为是农业国而已,可就在1912年爆发的巴尔干战争中,连保加利亚这样的东欧小国都使用了1200门身管火炮,每月消耗的炮弹数更是高达254,000发。

这就意味着,如果林淮唐不改变这个可怜的中国,那么以全中国的力量,从1912年一直生产到1927年,生产出来的全部炮弹,还要加上更容易生产的迫击炮炮弹,也才仅仅够1912年的东欧小国保加利亚使用一个月而已。

中国沦亡衰弱到这种地步,也就难怪国民的精气神和民族尊严一文不值,后来人恐怕很难想象如斯一个偌大国家,一个起码还拥有四万万国民的大国,十五年生产出来的炮弹数量,才够1912年的保加利亚打一个月仗。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吗?恐怕已经是僵透了。

这样一具尸体,真没有什么珍惜的价值,除非从它的身上长出一条全新的生命。

这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了,不新,则死。

“北线作战呢?”林淮唐偏头问,“南京方面的战果比较预料顺利太多,也好了太多,集结江南一线的部队可以适当北调。”

姚雨平一个人兼任着中革军委的副总参谋长以及红军总司令部的参谋长,算得上是红军总参的大脑核心。他跟林淮唐坐列车来的一路上,还怀揣着无数电报和文件,随时关心着前线战局的变化以及各级作战参谋的回报报告。

解放战争开始以前,林淮唐就力排众议,

不想错过《民国不求生》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