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向北防御、向南发展”的总战略。中央委员会本来多数都反对这一战略,毕竟红军最大的敌人是北洋军,而北洋军的主力当然在北方,南方更多是国民党和进步党派系的武装,中央委员们普遍认为只要集中主力快速击败北洋军,那么国民党系、进步党系的杂牌军自然也会望风而降。
但林淮唐也有他自己主张的理由,北线战场是以京汉铁路、津浦铁路两条交通
干道为中心展开,地势又比较平坦空旷,有利于北洋军发挥自身火力优势,南线战场则是山林密布、水网纵横,更有利于红军发挥自身机动优势。
何况,林淮唐还坚持认为一旦北洋军露出明显的颓势,列强势必会插手干涉,特别是日本很有可能直接派出大规模的干涉军队进攻红军。
中央委员会对此颇有异议,大家都觉得欧洲形势日渐紧张,在华列强间的关系都处在紧绷的平衡中,德法、英俄、美日……一对对矛盾决定了列强很难达成一致的干涉立场。
至于日本尚属于二等列强,如果英国不点头,日本绝不敢单独派出军队干涉解放战争。
中央委员会的观点也算是建立在国际视野上,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然而他们很难考虑到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变化,欧洲形势那样紧张,如果突然间爆发一场把主要列强全部卷进去的欧陆战争,英国还能继续限制住日本的干涉野心吗?
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红军就必须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也就是“向北防御、向南发展”,首先确保对南方各省的控制,特别是将华东、华南两大根据地在地理上直接连成一片后,才能考虑二次北伐。
林淮唐一手缔造了中国社会党,虽然党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很尊重中央委员们的共同决策、共同领导,但林淮唐的个人威望依旧不容忽视。
在他强烈的呼吁之下,最后多数委员还是转变了意见,表决通过了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
林淮唐问到北线战场的情况,姚雨平低下头:
“北线战场甚为焦灼,北洋军重兵环绕山东,决以鲁省为突破口与红军决战。汉郎正在徐州指挥作战,豫东、山东两大战场,红军均稍处下风,敌人在兵力、兵器上皆占据很大优势,北军叫嚣要在两个月内占领徐州,局面还很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