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王辰这个全程参与了的计划,长孙无忌可以说是拿出了高度配合的姿态。
不仅仅是先前在朝堂上用言语帮衬,各种抬高引出自己王兄弟的作用,充当捧哏的身份。
现在更是直接拿出实际行动,当场就表示要把自家的子侄,送到国子监去读书。
长孙无忌这么配合,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对王辰的鼎力支持,毕竟这可是自己的好朋友,也是陛下真正亲如兄弟的好朋友。
另外一个原因,自然就是这个国子监的的确确是个有好处的地方,把家里的子侄辈送去读书,那是一点也不亏。
尽管出于对大唐朝廷的全力支持,更是压上全副身家的站在了李世民这一边,长孙无忌更是全程策划了玄武门之变,长孙世家已经是大唐当之无愧的顶尖豪门。
但正所谓诗书传家久,礼乐继世长。
长孙无忌自己就是个文化人,当然也希望家里的小辈们个个都能够学点东西,不说什么学究天人,和自己王兄弟相提并论,但总归不能当个文盲。
所以说长孙家自己就有配套的教学系统,有族学,有请来的名师。
但是让家里的小辈们学些不一样的东西,也正如王辰那句话所说,在任何有需要的时候都能够找出相对应的人才来,那才是顶尖豪门的象征。
长孙家和中原世家相比,底蕴还是太薄弱了,他长孙无忌一倒,长孙家立马要削减四成。
在这种情况下,那自然是要尽可能的全方面发展,这样才不会被大唐给遗忘。
而且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交圈子。
他们这些唐朝开国功臣,彼此之间自然是交情深厚,但是老一辈的人挂了怎么办,小一辈的人难道就不来往了吗?
有时候,家族子弟之间的交情,也是各大家族之间沟通的桥梁。
那么干脆把家里到了年龄,也没什么其他事情做的小年轻,都送去国子监读书,让他们各自形成一个圈子。
往后这些家里的小年轻入朝当官了,也不至于傻乎乎的没有人帮衬,出个什么事也好歹有个照应的。
在学校里互相结交形成圈子,总比在青楼酒肆之中,结为酒肉朋友要来的高端的多。
至于什么国子监是一定要办的,陛下中意这件事,等等其他原因,那都是小问题。
长孙无忌是个聪明人,此时此刻这太极殿中,能够比他还看得清楚的,一个手指头数得过来。
所以他自然是极力促成此事,并且以身作则,开口力挺王辰。
有了长孙无忌当先开口,剩下的文武百官们立马反应了过来。
“长孙尚书说的有道理,我家那几个混小子,也是整日里不干点正事儿,正好让他们去国子监读读书。”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也多认识几个朋友,这样岂不美哉!”
“有道理,他们老子我没读过什么书,他们几个小子可不能大字不识一个,咱大唐还是需要文化人。”
“国子监一开我就给他们报名,谁要敢不去,我拿棍子打断他们的腿!”
一时之间,整个朝堂上群情踊跃,就仿佛众位文武官员家里的那些个孩子们,个个都是混世魔王,就喜欢调皮捣蛋一样。
在这一刻,大家伙都化身成了满腹怨念之辈,巴不得赶紧把家里的混世魔王送去学校改造。
坐在龙椅上的李世民,笑眯眯地看着堂下众人如此踊跃,也是止不住的笑意。
妙啊!
王兄弟的这个策划,可以说是大获成功了。
推出来的这个国子监计划,居然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可,并且还是人人重视,没有谁不把它当回事儿。
说实话,这基本都是王兄弟在这太极殿中一字一句说出来的。
要是没有他这么一番朝堂之上的积极展示,那估计真没多少人对国子监重视到哪去。
现在这么一搞,好了,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大家伙巴不得赶紧把家里的年轻晚辈们通通塞进去。
毫无疑问,只要这个消息一公布出来,国子监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一跃成为全大唐读书人心中的圣地。
这就是名人效应,和朝堂的带动作用。
而这个策划的大获成功,那也表明了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王辰,将会成为此次策划的最大功臣。
虞世南虽说也在奏折上有个名字,但经过这么一番朝堂表演,谁心里还不是个明镜了,还会有人看不出来王辰才是主导者吗?
虞世南肯定是有功的,但最大的功劳将会全部落在王兄弟身上。
李二陛下表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