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7章 绝对不会输

巴格达以西,幼发拉底河东岸,有个叫‘宰丹’的小村庄。

村里清真寺的老阿訇一早出门就要去村口道路的防空阵地上看看。

半个月前,几十部车辆和数百军人来到村庄附近。他们征用了农田和村里的房舍,构建阵地,布置了一个防空导弹连。

随后,战争爆发了,就跟十多年前美军打过来一样。村庄附近的防空阵地就像磁石,吸引漫天导弹炸弹从天而降。

老阿訇在村里住了一辈子,除了念经啥也不会,种地都是家里女人去干。但他好歹知道有外人入侵就必须狠狠打回去。

刚开始的时候,阵地上的小伙子们还拼命作战。雷达天线在转动,导弹不时发射升空,村子里的孩子觉着新奇,还特意跑去看。

村里的收音机不时传来些好消息,比如击落了啥啥美国人的隐形战机,又或者痛击了以色列人的装甲旅。

但国力差距不是光靠拼命能弥补。

以军战机在甄别假目标方面进步很快。比如他们通过对比卫星图片,找到有大量人员活动的真目标。

此外就是收买内奸到近距离看一眼。真目标附近往往戒备森严,假目标甚至无人驻守,很好分辨。

随着一枚枚精准的导弹和滑翔炸弹在防区外穿透防空网,伊军阵地上死伤越来越多,情况便急转直下。

村里的人帮忙掩埋了战死的士兵,还把受伤的人员朝巴格达市内送。送了几趟后,市里说不要再送了,医院床位已满,送过去也没人照顾。

进城的村民也说城里挨的炸弹更多,街道上随处可见深深的弹坑。每个弹坑背后都意味着一份伤亡和损失。

老阿訇把村里的房子腾出来照顾伤员,但村里压根没有医疗人员和药品。收容的士兵大多哀嚎死去,反而多遭受几天痛苦。

村外的墓地也多挖几个大坑。

直到前两天,以军战机压制住了‘宰丹’周围的防空火力,用f-15e朝防空阵地上投掷了大型温压弹。

爆裂的火球仿佛太阳落在地面,耀眼的光让人无法直视。阵地上的人瞬间化为气化,百米外的大多浑身烧伤,满地打滚,哀求速死。

哪怕离着数百米,火焰的光芒照在皮肤上也令人极为痛苦,热力仿佛要将骨肉融化。等老阿訇战战兢兢再去阵地上看,内外俱是焦土,无一幸存。

防空阵地没了,以军战机长驱直入,肆无忌惮的朝巴格达发起空袭。也就是以色列国力弱,战机数量不够。若是换美军来,能把地皮翻几遍。

村庄倒就此安静了。

没有孩子再去围观阵地上的军人,没人来接替防空阵地上的牺牲者。再也看不到转动的雷达天线,也听不到导弹发射的轰鸣。

人们在彼此传播所谓的最新战况,无一例外都是犹太人打到家门口。村里的居民惊慌失措,纷纷收拾细软逃散,远离战场。

老阿訇的家人也离开了,只有他不愿意走,固执的留在村里。他每日就是去阵地废墟上收拾战死者的遗骸,丢进挖好的墓地里,算是安葬。

在阵地废墟不远处,还有一座盖着伪装网的附属工事。以军战机摧毁防空阵地后就没怎么再管这里,反而让工事保留下来。

工事的伪装网下有一辆被丢弃的ptz-89自行反坦克炮,是几个月前从朝鲜进口的。它原本是用于守卫防空阵地,免遭敌人地面部队攻击。

这门炮布置于此后,老阿訇还看军官指挥士兵操练过几天。但防空阵地被摧毁后,摆弄这辆装甲车辆的部队就随之逃散。

老阿訇问那些年轻的孩子,“你们要去哪里?”

伊军士兵回答说要回家。

老阿訇又问,“你们走了,我们怎么办?”

伊军士兵只低头不语,走的更快。

老阿訇也很难过,平日最喜欢听的广播也不听了,走到反坦克阵地上发呆。他静静坐在土坎边,仿佛死了一般。

半个世纪前的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老阿訇那时候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听着大人讲述阿拉伯世界联合起来群殴以色列的故事。

当时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的联军把犹太佬打的几乎灭国,老阿訇满心高兴——只可惜功亏一篑,没真正灭掉。

没能灭掉便是祸害。

后来是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73年第四次,82年第五次,阿拉伯人一次打的不如一次,窝囊透了。

过去伊拉克人还能自我安慰,犹太人没能打上门来。现在

不想错过《这世界危在旦夕》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