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章 要碰一碰?

,十来米高的竹楼——由于不用白手起家,周青峰之前挑担的那根青铜棍被暂时铸造了铜钟,挂在楼上。

机械铜钟由水力驱动,敲响时声音能传到二里外,基本满足定时所需。有了钟才能建立时间观念,增强纪律约束性。

否则安排工作只能说上午下午晚上,安排上缺乏条理。

钟声过后,村落却并不安静。周青峰耳朵里还能听到诸多声响,吴淞江的水声就很明显,水流驱动水车的吱嘎声也很清晰。

磨坊和锯木厂在夜里同样有灯火,设备不停运转,有雇工在三班倒的工作。除了锯木厂,河岸边还多了叮叮当当的动静。

冶炼组还没搞出高炉,但他们有别的办法。

当周青峰靠近新建的熔炼室,滚滚热力涌出。从府城购买来的木炭在个大炉子内烧成纯青色。那是个带保温层的石墨黏土坩埚炉。

水力带动下,牛皮制造的鼓风机在反复膨胀收缩。气阀中吹出的气流绕着炉子螺旋状的烟道转动,预热到四五百度后吹进炉内。

采购来的生铁要在封闭的坩埚内再被融化一次,尽可能去掉硫磷等元素,并且跟石墨化合成为高碳钢。

整个熔炼过程长达二十四小时以上,需要进行脱碳热处理且精确控温,所以这种炼钢法成本相当高,产量也小。

但这是当前能获取高碳钢的唯一方法,也是‘圣光’团队获得制造优质金属工具、武器、甲胄的最快方法。

它本是一百二十多年后由英国佬发明的技术。现在能让冶炼组提前搞出来且有所改进,全靠后世经验支持。

石墨黏土坩埚本来应该是封闭的一次性用品,每炼一次就要砸碎报废。冶炼组重新设计锅体,让价格昂贵,生产耗时的坩埚能多次复用。

这极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周青峰路过时,两名冶炼组的成员正带着十几个徒弟在操作。他们必须时刻盯着金属温度计,控制坩埚的温度,按操作规范来,一步都不能错。

熔炼室内还有一台小型的热处理回火炉,几块通红的钢锭正在等待处理。一名冶炼组成员喝了口盐汽水,将沙漏倒转让徒弟盯着,自己出来透透气。

周青峰与之大声招呼,笑问道:“这些徒弟如果学了技术就跑,或者遇袭被俘,会造成技术泄露吗?”

冶炼组成员嗤笑道:“这些学徒虽然勤奋,但都是文盲,素质很差。他们知道什么是马氏体奥氏体吗?知道金相结构吗?知道温度变化系数要如何算吗?

我花了四年专门学冶金,还花了十多年在工厂实践。这要是能随随便便背几句口诀就学去,工业化也太简单了。

况且我们并不需要太多工具钢,更需要的是铸铁之类量大的金属件。现在限制我们的是生铁和木炭等原材料不足,想买都买不到。”

周青峰点点头,说道:“南京有大明官营的炼铁所,镇守太监也做私营的买卖。老萧派人乘船去采购,希望一切顺利。”

冶炼组的成员呵呵发笑,“大明的匠户手艺并不差,就是官家给钱太少,只能造些烂货糊弄。只要给够钱,南京那边的生铁产量可是很大的。”

明廷的生产能力并不差,但管理实在太烂。

同样是孙元化培训的火炮工匠,在大明就尽生产次品,被孔有德裹挟逃到‘野猪皮’那边就能生产军国重器。

整个国家内耗太严重了。

说到南京,男人间的话题随即展开。冶炼组的成员笑问道:“问过我们的老夫子没?现在秦淮河畔都有谁啊?”

周青峰也乐了。

‘老夫子’是指团队的明史专家。

来明末后,老头整天打扮成学究,满口之乎者也,张口‘圣人曰’,闭口‘夫子云’,搞得大伙啼笑皆非。

至于秦淮河么......

周青峰摇摇头道:“秦淮八艳都没出生呢。况且现在的女子普遍个头矮小,发育不良,还讲究贫乳,根本不符合我们的的审美。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圣光’团队内男多女少,年轻的更少。

虽说时空任务很重要,但闲暇时大伙还是会开开玩笑,也无伤大雅。

冶炼组这位三十好几,算团队内年轻的。他继续道:“周总,你说我们这三年有没有可能养成一把?或者从海外进口一批?”

周青峰直乐,音调转低,“女仆革命,是吧?现在谈还太早了点,且难度不小。但我个人不反对。只要你情我愿不强迫,都好说。”

这也就是男人间的瞎胡扯了,谁也没当真,就是嘴上乐呵几句。

不想错过《这世界危在旦夕》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