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6章 纺织业崩了

没脱籽的棉花。

反贼要这么多籽棉做什么?它有那么多人手来脱籽吗?

要知道手工脱籽非常慢也非常累,一个人一天顶多处理一斤,还得精神高度紧张,分秒不停地干,这是极限了。

可新华镇方向并未出现任何籽棉囤积的状况。

过了几日,镇上传出消息,说反贼的工匠造出一种手摇轧棉机——脱籽极快,一日之功抵得常人三月。

啥?

技术进步又开始创造奇迹了。

惠特尼轧棉机,一种在十八世纪末发明的简单工具。

‘圣光’机械组没空造这种玩意。他们安排十来个工匠,给出图纸,讲解原理,提供材料,几天功夫就‘发明’出来了。

这机器构造真的极其简单。

其主体为一个圆筒,筒壁安装有大量钢齿;在圆筒旋转时,钢齿强行将棉绒从棉籽上撕扯下,并运用离心力把棉籽滤除,而将棉花纤维抛出。

当轧棉机初始运作,负责制造的工匠都大惊。它太好用了,好用到不可思议。只要把圆筒转起来,剩下就是把籽棉朝圆筒上放。

它不但处理速度快,摘除棉籽还更干净。

如果能配上飞轮或水力,其效率更高。

但没有也无所谓,手摇不费力。因为轧棉机真的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机械,其主体大部分是木制,造价也便宜。

新华镇造了十台水力轧棉机,动力廉价且充足的情况下,其圆筒造的远比手摇版本大十倍。其处理能力相当于一万名不吃不喝日夜工作的脱籽工。

工业化设备的威力在小小的轧棉机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类无论多么的心灵手巧,绝对没它快。

不管码头上运来多少籽棉,都被十台水力轧棉机吞进去,变成棉纤维吐出来。所有见过它工作的人都会明白,手工脱籽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当松江府上下以为新华反贼只是想赚脱籽的这道工序的生意,他们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有了棉纤维后,总得纺纱吧——大名鼎鼎的‘珍妮纺纱机’不会缺场的,这同样是一种扭转思维就能获得巨大进步的发明创造。

人力手摇纺纱机,就是累死,一天也纺不了一斤纱线。很多农户白天干农活,夜里还要靠豆大的油灯光芒纺织纱线。

按照历史经验,同样是‘圣光’机械组出创意和图纸,组织十来个木匠自己搞‘发明创造’,把水平放置的纺锤变成了直立的状态。

原本水平纺锤只能纺织一根纱线,但新华反贼靠一群木匠,半个月就搞出上下三排五十个纺锤的水力纺纱原形机。

木匠们再次惊呆,连带几名被喊来做实验的农村妇女也不知说啥。千百年来,纺纱都是一台纱机一根线,现在就因为把横置变成竖置,效率突飞猛进。

一群人跟木头似的,看着纺纱机工作好几个小时,恍然如梦。

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泣不成声。

机械组的成员来看过,除了指出细节的缺陷和下一步改进方向外,就是勉励几句,希望工匠们再接再厉。

萧金浪过来,大笑一场,也说几句勉励的话,并给所有参与研发工作的木匠发一百元奖励,要求他们再接再厉。

周青峰则是纯好奇,他知道‘珍妮纺纱机’的大名,但不知道这机器具体是啥模样。他连纺锤为啥要竖着不能横着都不清楚。

来纺纱工坊瞄了几眼后,这位大爷‘哦’了声,表示原来如此。他乐不可支的拍拍工匠们的肩膀,表示干得不错,然后也走了。

这可是工业革命的始发,生产力飞跃式的进步。在新华镇内闹的沸沸扬扬,可‘老爷们’知道后也‘哦’那么一声,表示知道了。

正式制造的水力纺纱机被改进成一百个纺锤,只要三四名纺纱女工就可以轮班操作它。轧棉机获得棉纤维,全部被送进纺纱机变成纱线,比手工纺的纱线还更好。

再后来,飞梭式水力织布机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

负责‘发明创造’的工匠们都麻木了。他们也学老爷们的做派,对新机械的出现只报以‘哦’的一声,表示自己把东西造出来。

震惊吗?确实震惊。

都搞不清为什么,老爷们就吩咐几声,问工匠们能不能做到?道理很浅显,就是得转个弯,然后震古烁今的发明出现了。

手工织布机,熟练工每天顶多织八寸长,布宽也就一尺。可新华的水力织布机,一匹布的宽度在三尺,其织布速度更是提升几十倍。

水力驱动的飞梭快到真的像在飞。

不想错过《这世界危在旦夕》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