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峰犹记得高中时,下课后喜欢跟同学聊历史和政治。
几个兴趣相同的毛头孩子吃着食堂的肉丝炒米粉,瞟着漂亮女生的大腿,盯着性感女老师的胸臀,嘴里谈论着国家大事,历史典故。
谈起西北出乱子啦,怒火冲天;
谈起美国给台湾出售武器,义愤填膺;
谈起近现代被列强打破国门,满心屈辱;
谈起明末清初的战乱和屠杀,恨不能把东林党通通吊死。
现在,周青峰站在驶向北方的蒸汽船头,身后是突突冒烟的烟囱,眼前是水天茫茫的辽阔海域,心里暗想......
“当年瞎扯淡的小伙伴们在干嘛?他们应该想着结婚生子,拼搏事业,或消磨棱角,懒散躺平。若知道有机会去杀‘野猪皮’,他们会不会不顾生死的要入伙?”
1617年的3月中旬,在多次往返松江到南京的内河运输航线后,‘圣光’团队军事组验证了船舶和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组长陈定正式宣布本世界第一艘蒸汽船‘辽东’号加入人民海军。
‘辽东’号入役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开拓前往丹东的沿海基地。其首任舰长叫方博,是团队内唯一的海军,曾在某驱护舰队任职。
理论上,‘辽东’号可以跨过黄海,从松江直航丹东,全程不到一千公里,只需三天时间。煤仓里的燃料是足够的。
毕竟哥伦布靠三艘几十吨百来吨的风帆小船就环绕地球,‘现代化’的新华海军没道理跑不了一千公里。
但为了安全起见,或者说对自家蒸汽机的可靠性终究不太信任,‘圣光’团队还是决定沿着黄海沿岸建煤水基地。
煤其实好解决,倒是锅炉里的水挺麻烦,不是什么水都可以朝里头灌的。遇到不负责任的轮机兵就要出大事。
三月底,方博指挥,周青峰带队,‘辽东’号带着二十名突击队员和三十名工匠开始向北进发。
队伍沿着海岸线,每两百公里就要靠岸,选择一地建立基地。
之所以是两百公里,原因在于团队化学组和电子组搞出来的‘古董’无线电就只有这个工作距离。
发射机是最早的马可尼式火花电报机,用伏打电堆供电。这最原始的电池用银和锡做两极,用稀硫酸做电解液,堆叠五十层。
稀硫酸好解决,煅烧黄铁矿加铅催化氧化,或者蒸馏胆矾或绿矾可得浓硫酸——污染什么的就顾不上了,反正量也不多。
就是化学组得注意防护,否则酸雾能毁容的。
有了硫酸可以做很多事,和食盐反应能得到盐酸,和硝酸钾反应能得到硝酸。至于‘两碱’么,纯碱是有天然矿物的,烧碱则靠电解食盐水。
就是得注意通风,别让电解出来的氢气爆炸了——化工上的玩意很容易要人命的。
至于无线电接受就更简单,矿石收音机连电池都不需要。
用细金属丝和方铅矿接触,利用金属和半导体接触点形成的肖特基势垒具有的单向导电性进行检波的。
这句话单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看不懂,是不是?没关系,大部分人都不懂。不止你一个,我也不懂。
就是喇叭不太好生产——用天然磁石加手工涂漆线圈,再来个铁制舌簧,也能产生振动。
能动就好,反正也不指望传输语音,把莫尔斯代码传回来就可以。现在的电磁环境非常干净,不存在干扰。
唯一难的就是天线了。
马可尼老先生的首次跨越大西洋通讯,架设的天线高达六十几米。‘圣光’团队不可能搞这么个玩意,只能平衡馈线上多下功夫。
两百公里的通讯距离,不同无线电台间分时接受发射,可以把消息传递到千里之外。在十七世纪搞出这玩意,还能有什么特别要求呢?
周青峰在1617年的上半年都在忙活这事,一路将基地布置在盐城、连云港、青岛、威海、大连,直到丹东。
每个基地都尽可能用廉价货物跟当地居民搞好点关系,修建堡垒,留下大概一个连的兵力驻守——大部分是胸甲长矛手,外加十支军官掌握的米涅燧发枪。
一般明军拿不下这种据点。
到六月份,新华海军又多了三条同级别的蒸汽船,尝试了组成舰队从松江直达丹东,沿海岸线跑太费事了。
结果四条船半路抛锚六次,周青峰的坐舰最后是被缆绳拖回松江维修的。
事实证明谨慎点有好处,早期蒸汽机的可靠性还是差了点。要是‘辽东’号单舰横跨黄海却半路抛锚,周大爷得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