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现在手里有磁芯存储器和磁带存储系统,另外还有用晶体管阵列制成的原始版“rom”,这个真的太贵,不适用于任何一种商用计算机,是打算用在导弹上的。
磁芯存储器是随机存储,磁带存储器是顺序存储。
顺序存储的磁带转起来就是从头读到尾,如果读到一半想再读一次开头的数据那可麻烦得要死,得先花一两分钟把带子倒转回去,所以顺序存储器用途是有限的,一般用来做大数据备份或者特殊的单一用途的数据。
磁芯存储器倒是随机存储,但这东西就是堆人力或者说堆劳动工时,成本高,而且不管过多少年都降不下去。美国磁芯存储器卖得最贵的时候价格高达1美元每字,当然这有计算机商垄断抬价的因素。总之1kbit的磁芯敢卖1000刀,这还是50年代。
硬盘可以部分取代磁芯存储器的功用。它基本上是随机存储的,容量很大,随着技术工艺进步容量还会嗖嗖地长,单字节成本也就降低了。不过磁芯存储器既是硬盘又是内存,这内存暂时还不好搞代替,用晶体管搭内存太贵,最好是等集成电路出来。在此之前,计算机里就算装了硬盘,也还得塞一些磁芯存储器。
“唐部长,我们昨天已经把t51的磁芯数据全部转移到硬盘里了,包括操作系统。”实验室的主任肖宇纲说,“开机进行了测试。”
肖宇纲打开了实验室的t51,果然机器上的段码屏正常点亮了。
眼前的这个扁油桶——世界第一块硬盘,里面是10片涂刷了磁浆的盘片,虽然只是实验室的原理论证产品,容量就轻松超过了计算机的磁芯存储器。
唐华:“不错。这个硬盘以后不用了要保存下来,这可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物。”
肖宇纲:“下一代计算机……如果采用硬盘的话,那第二厂得赶紧组建了。”
唐华笑了:“硬盘厂过段时间就开工建设,但下一代计算机还不打算用硬盘。下下一代有可能吧。硬盘厂马上要开工建设,因为很多生产设备要寻找厂家生产或者你们自制,甚至可能还有一部分设备要依靠走私。你们有一年的时间来继续改进它,到那时候量产的用在计算机上的硬盘性能应该更优秀。”
唐华计划的t52计算机已经有两个大卫星:更小的第三代晶体管;crt显示器。这应该是足够足够把苏联和所有华约国家的市场都吃得死死的,硬盘这个东西再往后放一两年。在一型计算机上用的技术突破太多浪费,而且会让客户们对下一代产品的期望值不正常地升高。
大容量存储器对于行政管理计算机确实很有吸引力,但目前苏联使用t51计算机收到的反馈来看,单盒容量1mb的磁带机他们用得也很开心。一个州的居民数据滋~~~滋写进去,统计齐全之后把所有磁带汇总到政府部门,打印机一接,几十万张户籍卡就刷刷刷准确无误地打印了出来。
唐华:“所有可以提高硬盘容量、存取速度、使用寿命的技术,都做一下考虑,看看有什么地方可以提高。比如盘片磁浆的均匀度,比如电机精度,这两方面提高之后就提高磁道的密度。还有磁头……”
唐华想说磁阻效应和巨磁阻效应,但巨磁阻效应还得等自己发现出来呢。常磁阻效应如何运用到磁头上也够复杂的,肖宇纲应该是搞不懂。看来磁头的改进得由自己包办了。
话说回来,巨磁阻效应可是个诺奖级发现啊……
肖宇纲点点头:“那我们实验室用一年的时间再做深度的改进。您能不能给我们下一个任务书,就是具体的技术指标我们要达到多少?”
唐华指着地上的硬盘:“这种80厘米直径的硬盘在以后的产品里叫大型硬盘。你们把盘片从10片增加到20片,直径不变,单盘存储容量至少增加到100k,也就是一个容量至少为2m的硬盘。除了大型硬盘还有中型硬盘,尺寸就以能塞进这个机柜为准,直径48厘米。”
唐华拍拍t51计算机的机柜。
“中型硬盘的盘片10个,如果和大型硬盘用相同的技术和工艺的话,容量不小于500k。”
……
昆山山,鸿海电子科技公司。
硬盘雏形虽然出现,但一两年内还用不到计算机上。鸿海这里的第三代晶体管,则是马上就要用的东西。
鸿海的总经理在厂门口迎接唐华。一年没来鸿海,现在唐华用肉眼粗略扫了一眼厂区,发现厂区面积和车间数增加得比苏州磁性机器厂还夸张,规模是去年的两倍多,甚至可能是三倍。
“晶体管的产量提高了四倍多,因为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