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73章,承认吧,你通共了

货需求量太大了,隔一两个月,就有以前从来没来过的单位跑上门来下订单,一查电报纪录还都是您嘱咐过要满足需求的。”总经理说,“这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的晶体管车间基本上都在重复这样的循环:订单暴涨-暂时加班满足需求-加盖厂房扩充产能-新车间投产-加班停止,工作回复正常-订单又暴涨……”

“如果硅和锗的供应开始出现紧张,要马上报告北京

,我们有专线电报。”唐华说,“对了,这一类的电报你直接发给周宽,这种事情他就可以处理,而且他基本上不出差。”

在晶体管厂区,唐华进门就发现了一个长条的玻璃罩着的展示柜,走近一看,这面包板和晶体管有点眼熟。这不是49年底重工业考察团来的时候,他在总会计师以及考察团成员面前现场表演数字逻辑电路用的实验器材么?

“这两套电路板是我们厂的文物,要好好保存起来。”

唐华:……

拐了几个弯,唐华终于看到了首批量产下线的第三代晶体管。

抓起一小撮在手里玩玩,晶体管的管脚还有点扎手。第三代晶体管体积是第二代的50%,都快变成半根火柴棍大小了。

晶体管做到这个体积,唐华觉得差不多了,以后不会再研制更小的用于畅销机型电路基本元件的晶体管了。

曾有一种计算机的分代标准,真空管计算机是第一代,晶体管计算机是第二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是第三代,生物/量子/或者什么80年代想搞没搞出来的计算机是第四代。

其实晶体管时代诞生过很多令人惊讶的东西。在集成电路还没大规模实用化之前,人们用晶体管完成了洲际导弹的研制;用晶体管计算机支持了人造卫星和第一名宇航员上太空;甚至基于晶体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机(不是唐华现在做的对讲机,而是采用时分复用技术的无线电话)。

既然晶体管还挺管用的,那么老规矩,第三代晶体包办两代通用计算机,t52和t53。到t54可能会走集成电路的路子,如果1954年1月集成电路还没搞定,就把第三代晶体管的工作频率猛往上提一截,那样“新一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依旧可以快得飞起。

唐华现在得慢慢挤牙膏,把技术一点一点放出来,保持一些技术领先,领先的程度能让自己在商业领域保证绝对市场垄断、在军事领域保持技术装备压制即可。

这一方面是受限于当前国内或者说国际上的基础工业、工艺水平,另一方面是不希望自己研制出的信息技术,结果其他国家成了最大受益国。

就算对美技术封锁,那苏联东德总还会用吧,唐华得靠出口设备到这些国家赚外汇。这两个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熟工业化国家,如果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和信息设备带来的效益,至少在工业领域,发展势头是会猛地往前飞跃一大步的。哪怕这些国家不建立计算机产业,只是从中国进口计算机和信息设备单纯地使用,也不得了。

中国现在离工业化还早,现在严格来说还属于经济恢复和调整期,抗美援朝结束后才提全面建设国民经济的事儿。其实“一五”——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抗美援朝结束后第二年上马的。

因此,让中国得益最大化的技术路线,就是把电子技术的发展步调调整一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或快完成的时候,才让计算机技术出现爆炸性增长。

……

“经理,第三代晶体管的成本如何?大批量生产之后,单价定在多少?”唐华问。

“第二代晶体管我们现在的出厂价是4000元一枚(旧币,折合新币0.4元),我们大约有800到1000元的毛利润。第三代晶体管现在这一批的价格当然没法核算了,应该很贵。如果像二代管那样投入大规模生产,估计成本是3500元出头,出厂价可以定在4500元左右,贵得不多。这个第三代晶体管,虽然加工制造比较麻烦,但它很省原材料。”

唐华:“一两个月后就会有大批量的三代管订货了,现在就可以准备转换二代管的生产线。不过,二代管最终是要保留一部分产能的,生产线可能还会持续开工三到四年。”

……

1951年的夏天,唐华愉快地遨游在长三角,检阅这个建设在半农业国基础上的电子信息工业链雏形。

在大洋彼岸,贝尔实验室工程师、物理学博士威廉·肖克利很不愉快地享受了监狱一日游。

在被抓之前,肖克利就决定要从贝尔实验室辞职了。他认为这时候的贝尔实验室已经完全僵化,不重视创新,不重视创新之

不想错过《回到民国当小编》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