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坦克火控计算机比野战炮兵计算机麻烦得多。
野战炮兵计算机只是个单独的设备,一台便携式、军用、专门计算型晶体管计算机而已。
坦克上的火控计算机需要和火炮、炮塔联动,和传感器联动。最后很有可能研发出来的产品不是一台计算机,而是一整套火控系统。
毕竟现在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主动红外夜视仪是长春光电所攒的(还没实现完全国产化);激光测距仪目前也是中国一家独有。
“徐司令员,装甲兵真的只编四个坦克师就够啦?”
唐华知道徐光达这段时间都在北京坐办公室,就不上门了,打电话就可以说明白事。
上次见装甲兵司令员徐光达,还是前年准备从苏联哪里蹭t-54坦克的时候。后来蹭到了300辆的t-54-2,装备坦克第四师,在朝鲜轮战过。
“我们拿到t-54之后,就再也不想要t-34了,”徐光达说,“t-54呢,苏联说自己的装甲部队急着换装,产能不足,不继续卖了。再说t-54直接买还挺贵。所以我们想好了,就等长春的坦克厂能自己造坦克为止。”
从1950年7到1953年5月,不到三年的时间,志愿军/解-放-军的装甲兵从一无所有到拥有4个坦克师、17个独立的坦克/自行火炮团,编有t-54中型坦克300辆、t-34-85中型坦克1600辆、is-2/3重型坦克一百多辆,还有几百辆自行火炮/自行反坦克炮,三年的建设进度超过了日本当年二十五年的积累。
唐华:“长春坦克厂如果一切顺利,可以在一五计划内也就是1957年12月前生产出第一批t-54。到那时候,装甲兵是打算扩几个坦克师,还是先把坦克一师到坦克三师的t-34先换一遍?”
“先组建坦克五师和坦克六师。”
朝鲜停战协议签署后,经苏联总参谋部建议、解-放-军总参谋部考虑,我军在停战之后要在东北部署3个野战步兵军,并尽量实现摩托化;三个坦克师、三个炮兵师,其中一个应该是火箭炮兵师。
这一大坨机动兵团是朝鲜的后援团,虽然美国在朝鲜很受伤,停战协议的条款也很完善,但如何应对第二次朝鲜战争是总参谋部必须考虑的问题。
只是三个坦克师丢在东北,关内解-放-军就只有一个坦克师了。虽然台湾战役已经打完了,但这裸奔的范儿也太奔放了,肯定还要更多的装甲师。
“徐司令员,在长春坦克厂投产之前,我们现在有一个对坦克四师的t-54-2坦克的改装方案,以后长春厂新造出来的t-54,也按这个标准配装。方案说明书我让秘书这就送过去。”
如果二战中后期的坦克装的算是第一代火控系统,现在战后各国的第一代坦克:t-54、m46和m47、百人队长,装备的应该算第二代火控系统。
到1955年,第二代火控系统的一般标准是光学测距仪、机械式弹道计算机、早期型主动红外夜视仪、单稳(垂直稳定器)或双稳。
但也不是所有战后第一代坦克此时都装齐全了这四大配件。比如t-54上面是没有机械式弹道计算机的,只有m46/m47依靠其全高3米的庞大身躯能装进去一套机械式弹道计算机。
但发展到现在,唐华觉得1957年长春厂的第一批国产化t-54下线的时候,火控系统有可能具备某些第三代火控系统的元素。
比如光学测距仪肯定会被激光测距仪渠道。
机械式弹道计算机t-54上就没有,那就干脆跳过,直接上电子计算机。
主动红外夜视仪……1957年可能还是主动红外夜视仪,但探测效果应该会比现在的型号好。
现在的t-54只有垂直稳定器,双稳首次出现于1955年的t-54b,如果操作得当,第一批国产坦克有可能上双稳。
这就正好了,装备单稳的t-54可以配备粗陋的计算机辅助火控系统,第一批国产坦克以及苏联的t-54b、t-55用的是双稳,到时候就可以装备“准·第三代”火控系统。
……
1951年唐华给t-34-85也全装上了红外夜视仪,这一次的计算机辅助火控系统就准备忽略t-34-85了,给这大脑袋的二战遗物装火控计算机,静对动射击炮炮中,具备有限的移动射击能力——那以后wot的科技树还怎么出。
在台湾的坦克第三师不会意识到唐华和徐光达都打算把这几个老坦克师当小透明。坦克三师的指战员们正欢快地擦坦克擦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