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六十二章,硬盘可以做小一点

些侧重点,比如7.62毫米狙击步枪现在只由大连生产。

……

送走刘鼐,唐华自己去了苏州,第一站是苏州磁性机器厂。

1950年,磁性机器厂是一个厂,现在分成了三个厂,正在建第四个厂。

其中技术含量最高、地位最高的当然是一分厂——硬盘厂。

“唐部长,现在硬盘容量已经达到10

兆,个人计算机根本用不完,所以我们现在的技术研发,主要精力集中在缩小硬盘体积。”

磁性机器厂一分厂厂长黄利达其实不是计算机或机电专业出身的,实际上他都不是大学生,以前是个工厂的职业经理人。但在一分厂呆了两年,他也能把硬盘技术的大方向给说清楚。

“10m硬盘根本用不完……”唐华重复了黄厂长这句话,感觉有点滑稽的样子。

“全世界最多只需要5台计算机。”(1946,ibm创始人小托马斯·沃森)

“10m硬盘根本用不完。”(1954,中国磁性机器厂一分厂厂长黄利达)

“pc永远别想成功,人们不需要自己的个人计算机。”(这句话现在还没被说出来)

唐华觉得,过个十几年可以把早期计算机业的大佬讲过的一些贝利式预言整理整理,在计算机学院的教学楼里挂出来,上边儿是这些大佬的照片或油画,下面的字是这些神预言。

意思就是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方向之神鬼莫测,足以让所有的传统权威跌倒在地。既然踏进了这个行业,那就要多看看这些大佬和他们的名言,从中吸取一些东西,避免以后犯下墨守成规的错误。

“咳。这个方向是对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应该钻研小体积的硬盘,”唐华说,“但归根结底还是提高硬盘盘片单位面积的存储数据量,这样才可以在体积缩小的时候,容量却保持不变。”

黄利达:“是的是的,我知道。李强局长说了,我们的下一代计算机只有这么大,而且以后的普通计算机机箱都会只有这么大,所以硬盘得做小一点了。”

黄利达伸出双手在胸前比了一下机箱的长宽和厚度,“但是我感觉10兆硬盘最近一两年还装不进这种箱子里。”

唐华:“我会给硬盘厂留时间的。t55和t56都不随机带硬盘,而是在卖计算机的同时,卖存储服务器,存储服务器里装的还是现在这些汽油桶硬盘。”

………

马上就到1955年。1955年下半年,ibm公司会研制自己的汽油桶硬盘——350ramac,1956年对外出售。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上百公斤,储存容量5mb。

以前唐华就看过传闻,说ibm故意压低了350ramac的容量,实际上ibm的技术当时可以把存储量做到接近10m,但为了能多卖几台硬盘出去,故意减小了容量。

从这两三年磁性机器厂的研究和制造经验来看,这种汽油桶硬盘提高容量确实挺简单的。唐华鼓捣的“梅林”技术只是刚刚在实验室验证,还没用到油桶硬盘上。至于磁阻效应的磁头,那更往后排吧。就这样就把小汽油桶硬盘做到了10m,大汽油桶硬盘做到了20m。

看来还是ibm黑。

梅林技术或者说梅林驱动器,原先是ibm发明的。最近硬盘厂基本上做出了跟踪跟随伺服系统和音圈致动器,后者大概就是个扬声器振动膜一样的元件,这种组合首先是降低硬盘的响应时间,然后因为操作更可靠,磁道的密度也可以提高。

磁阻和巨磁阻效应能让磁头读出硬盘上排列更紧密的数据列而不被相邻的列干扰,不过这个技术等硬盘容量过百兆的时候再用吧。

在磁性一分厂,唐华看到的最大的亮点,是工厂在逐渐走出1949年唐华从国外抢运回国的工业母机和加工设备。

当然这也是正常的,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硬盘这个东西尤其特殊,生产设备国外也没有,都是苏州的几个厂一点一点自己抠出来的,其中还有上海和东北的大力协助。

除了硬盘厂,集成电路生产线也绝大部分是自己攒出来的,少部分设备从苏联和东德进口。

现在大概就是上海和广州两个电视机厂的显像管生产线还是引进的。

广州的华为电视机厂是1949年偷运回国的设备,上海电视机厂的设备比广州厂略有改进,是当时中美朝鲜战俘问题在香港密谈开的口子,抓住这个时间窗口抢运回来的。

华为的程控交换机既已研制成功,是

不想错过《回到民国当小编》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