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这样班组内就可以有狙击手。……也有一些部队对它的供弹方式提了些意见。然后我们希望在55式下发部队之后,在2到3年的时间里收集部队对55式的使用意见。”
……
枪械的联席会议讨论的结果是:如果想在班组内淘汰半自动,清一色装备全自动步枪,那么应该提高精度,要比55式明显高一一截才行。
现在很多老八路老解放在兵工系统里,兵器工业部门的一致意见就是对步枪的精度十分热衷,这从81式狙击步枪在这些人当中的口碑就可以看出来。
对于自动步枪普及化,他们同样也提了“精度一定要好”的意见。
唐华看到汇报,算是明白为什么当年会诞生63式自动步枪这个东西了。
除了班组轻武器,这次联席会议还讨论了连用机枪的问题。
现在陆军的连用机枪,参加过抗美援朝完成换装的部队使用郭留诺夫/国产53式重机枪,差一点的部队还在用杂牌重机枪。
带两个小轮子的郭留诺夫看上去就浓浓的一战/二战初期风格,这个时候其实不该再继续大量生产了。
1954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rp-46轻机枪的实物和图纸。1955年,大连的苏军驻军撤走后,又一次性拿到了几百挺rp-46。
rp-46就是把dp轻机枪的转盘供弹改成了弹链供弹。
但是与会的领导和专家都不喜欢rp-46。弹链供弹火力持续力是够强了,可是这个弹链盒不能挂在枪身上,得摆在机枪旁边,机枪要转移发射阵地时还特别麻烦。
要么一人搬枪一人搬弹链盒,两个人得并排走;要么射手先把弹链从枪上解脱下来,自己提走机枪,到了新的发射位,还得重新把弹链卡起来。这么麻烦,还算是轻机枪?
这时候,北越人民军从法军手中缴获然后赠送给中国的mg42通用机枪给了一机局启发。
rp-46重量挺轻的。给rp-46加上三脚架,需要快速移动时用两脚架+小弹链盒,需要持续射击的时候用三脚架+大弹链箱,不就是通用机枪了吗?
……rp-46通用机枪化,这不就是1959年我国研制67式通用机枪的路数嘛。
这条路是对的,但是67式改到67-2才修成正果,中间也是有不少地方没做到位的。
看完这次联席会议的报告,唐华觉得讨论得很充分,方向也都不算错,不用他掰正研制方向。在研制国产通用机枪那里,唐华批注了一句:
“轻量化和高度的可靠性是一对天然的矛盾,而对于步兵来说,通用机枪又必须同时满足轻量化和可靠性的指标。设计和试制过程中需务实稳重,该做的测试和试验都不能省略。如研制过程中遇到瓶颈,一定向其他工业部门求援,不要硬着头皮凑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