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计委要搬办公楼,肯定会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工作部分停摆。现在是三月下旬,今天召集各位开会就是要抓紧时间,把一些大件的工作安排下去,不要让办公楼搬迁影响各地和各部门的生产。”
国家计委主任(从主席改主任了)邓子飞主持会议。
计委首先讨论的是小钢厂开工的问题。
去年北戴河会议,决定全国第一期开工15个小型钢铁厂,1955年开工30个。
到1954年12月31日有15个小型钢铁厂开工,到1955年3月1日,两个月内又开工了9个。
小型钢铁厂开工最多的是河北。这里离钢铁厂主要使用的机械产地不远,河北煤炭和铁矿都有,而且华北平原交通比较方便,现在一共有9个小型钢铁厂在开工,其中3个已经投入运营(含廊坊的样板厂)。
除了8座小型钢铁厂,华北地区还有3个矿山建立了选矿烧结厂,均与铁路相连,是小钢铁厂铁矿的主供应站。
目前开工的24个小钢铁厂,有9个在华北、2个在山西、1个在陕西、长江流域8个、2个在东北、1个在广东、1个在内蒙。
从华北的小型钢铁厂投入运营的速度看,这种企业的建设周期还是蛮短的,最快可以在7~8个月内完成建设。
小钢厂之后是大钢厂。
两年建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2年重点工程是武钢,1954年包钢开工,现在该拟定包钢建成后的运营计划了。
首先是原编制的9万职工的计划,唐华一刀下去还剩75000人。
总会计师:“武钢现在已经开始部分运转,事实证明现在武钢6万5千人的编制工人和合同工总数是完全能满足生产和发展需求的,原先制定的10万人规模过于悲观了。”
总会计师用的是“悲观”两个字。
“现在地方上很多干部和领导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会有一种手足无措的心态。以前从来没有办过钢铁厂,还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钢铁厂,这要是没建起来,或者建起来了运转不起来,辜负了中央的重托,他害怕。一害怕就想用增加人的办法,保证这事不出岔子。”
“其实这有什么好害怕的,不就是一座钢铁厂吗?以前主席说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搞工业建设其实也就是这样,在建设过程中要把控全程,但把眼光放远一点,我们就是在这里建个工厂。以后这样的工厂,在你们省甚至你们市都要有很多个。”
包钢75000人,是考虑到现在可能有3个铁矿来供应包钢的资源需求,包钢的产能也比武钢(一期)更大。
此外这75000人还预留了在未来几年开始稀土金属开采和冶炼的人才余地。
其实编制人数莫名其妙地超出预期,除了领导干部的害怕,有时候也会有各级干部安插的关系户。但是在50年代中期这种现象还不算普遍,如果有了这种现象也会被摁住。
……
“1954年包钢,1956年的大型钢铁企业就轮到马鞍山了。”邓子飞说。
按说现在马鞍山是有一家钢铁厂,但1956年放在马鞍山的钢铁重点工程不能算是扩建了。马鞍山现在的钢铁厂大部分设施继承自民国,建国后工人修复了原先的设备,还自制了一些设备让高炉恢复生产,但钢铁年产量不到10万吨,新厂建成后年产量会达到120万吨。
刘岚涛笑道:“计委总算是开始把国家重点工程放在安徽了。”
……
……安徽也不是那么差吧,至少比江西强。看看现在的环江西自由贸易区、环江西经济带。
唐华:“马鞍山本地有铁矿资源,也有一些煤田,将来钢铁厂用煤量多了,也可以走长江进行煤炭运输。总的来说,适合建设大型钢铁企业,为南京和上海、长江三角洲地区供应钢铁和钢铁制品。”
总会计师:“是的,上钢虽然现在也在扩产扩建,但上海周边的发展速度太快,区域范围内钢铁短缺的现象已经有些苗头了。”
说到安徽,如果说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那么说马鞍山是炼钢炼出来的城市。
马鞍山相比攀枝花、鞍山、包头等地相比,存在感并不高,甚至很多人把它和鞍山混淆。因为两个“鞍山”都是以钢铁为支柱产业的。
沿江是马鞍山最大的优势。地处皖东长江南岸,平原辽阔,顺长江而下到南京不过六七十公里,陆路去往合肥也仅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马鞍山铁矿资源丰富,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还算发达的时候,这里铁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