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下午开始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11名主席团成员有7人反对赫鲁晓夫,要他下台。赫鲁晓夫这边只有3人,加上他自己,一共4票。
双方面红耳赤地争吵了一个小时,当天的会议结束。
赫鲁晓夫现在最大的依靠是国防部长朱可夫。6月18日晚上,朱可夫一口气签署了几十道命令,派出军用运输机,从苏联各地接回苏共的中央委员。
“你是红军的战神,现在你将成为苏维埃的英雄。”赫鲁晓夫对朱可夫说。
朱可夫:“战神的背后得是一支强大无比的军队。”
“说得很对,我们的军队要让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苏维埃面前发抖!”赫鲁晓夫哈哈大笑,拍拍朱可夫的肩膀,“只是军种的侧重会稍稍做一些调整,放心,军事依旧是重中之重,西方。”
在主席团会议上,赫鲁晓夫抛出一个程序性问题: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不能罢免苏共的第一书记,必须召开苏共中央全会。
马林科夫也控制不了克里姆林宫的守卫力量(现在他后悔做掉贝利亚了),因此他也不能派兵冲进克里姆林宫抓捕赫鲁晓夫,于是掀翻赫鲁晓夫的战斗就从闪击战变成了持久战。
6月19日,苏共的中央委员再快也没法第二天到莫斯科,赫鲁晓夫在主席团会议上拖延时间。朱可夫还作为候补委员进来发言,指出马林科夫和他秘密联系,开出很高的条件和他做利益交换,这是违反组织原则的事情。
6月20日,赫鲁晓夫又找来了一个已退休的前监察委员会主席什维尔尼克——理论上他也是主席团的候补委员,什维尔尼克大骂马林科夫,说马林科夫有一个反党集团,在搞宗派主义和分裂活动。
马林科夫和布尔加宁举行了主席团投票,11个人7:4把赫鲁晓夫的第一书记职务给撤了,但是没用。这个时候,已经有53名苏共中央委员抵达莫斯科,递交信件要求召开苏共全会。
第二天,坐飞机来莫斯科的中央委员达到了86人。
6月22日,苏共的特别中央全会开幕。
……
苏联高层的小会变大会,中国这边丝毫没有报道。要说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驻苏联大使馆、苏联驻华大使馆都会把高层动向做简单的通报。但这些信息没有向外披露。
不是中国在考虑帮哪一边更划算,其实是中方还闹不明白苏联高层为什么又吵起来。
而且,中国这边正准备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
唐华抽了个周末时间,逛街逛商店,回来第二天就给荣益仁打电话。
“荣……部长,北京市面上成衣和布料好像供应很充足的样子,我就想问问,全国范围内是不是也差不多是这样?”
荣益仁:“我们现在依据布票的下发分布来决定配送的布匹、成衣数量,但是,发往落后地区的县城的纺织品,会偏重于低档布料和低档成衣,大城市就搭配一些贵点的布料。供应数量肯定是充足的。”
唐华:“没有发生短缺现象?比如说,在某些地区,布票折半兑现,两尺的布票只能买一尺的布?”
“怎么可能!布票是国家票证,代表国家的信用,要是布票发出去了,老百姓拿着布票都买不到布,主席和总理还不得把我撕了吃掉。不过啊,国营企业工人工资是真的高,购买力高,去年我是费了一番功夫才保证纺织品的国内供应无忧。”
唐华放下电话。
他假设的那种情况,历史上真发生过……
不要以为票证经济时代,拿着多少票就能买到多少商品。1957年,布票就被“击穿”了。上半年布票折半供应,下半年折四分之一供应,一尺布票只能买到1/4尺布。
粮票布票其实就是一张纸,粮票的信用是建立在国家粮食统购统销体系上的,粮食统购统销体系一直在顽强运行,所以粮票没有被击穿。
布票被击穿,是因为布匹这没法通过加大统购数量来榨取。原来的历史线,布匹的供应数远低于全国总工资的增长率,全国总工资增长这么快,是因为重工业建设速度快,工人迅速增加,相应的,轻工业产能没跟上。
历史上的一五计划,执行得还是比较糙的。
……
回到国家计委办公室,唐华打开计委数据服务器里轻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去年和1957年上半年的数据查看。
唐华对重工业产能和机械工业的产能数据很放心,但是轻工业的三个部没有邓发也没有何长弓,纺织工业部可以问荣益仁,轻工业部就得仔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