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初步设计的大型水面舰现在还未确定型号名和舰级,但其实就是导弹巡洋舰。
5000吨驱逐舰安装307型雷达基本就是上限,四面阵相控阵雷达基本是装不上去的,除非军舰不装炮不装导弹。鉴于上海船舶设计院积累了各种不同吨位船型的设计和船体结构设计,干脆就大胆一点,不再放大驱逐舰舰型,而是重起炉灶。
导弹巡洋舰的设计方案就这么诞生了,现在完成的是基本船体设计。动力系统有两个方案,第一方案还是56型驱逐舰的72000马力蒸汽轮机,最高航速28~29节。
第二方案是成都正在研制的燃气轮机,目前试车的型号最大输出功率是22000马力,安装4台燃气轮机的话88000马力,最高航速不低于30节。
按最坏的打算就是用蒸汽轮机——海军表示这个航速可以接受,既然这样,那项目就启动了。
这型导弹巡洋舰如果开工建造,也会是中国历史上吨位最大的军舰,标准排水量10140吨,满载排水量12700吨,可算是超过七十年前北洋水师的定镇两舰。
“标准排水量10120吨,刚好卡在1万英吨(10160吨)的线上,牧野先生,这是您的职业习惯吧?”唐华问。
牧野茂:“我也不知道,在船体设计到汇总重量的阶段,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调整和裁减各分系统的重量。”
……
机工部六机局(船舶工业局)的发展是从1953年提速的。整个一五期间,船舶工业局磕磕碰碰,屡次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但总算是按照总规划完成了自身造船和设计能力的阶跃。
1953年启动缴获的美制弗莱彻级和基林级驱逐舰工程;
1954年11月由苏联提供零部件,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和沪东中华造船厂组装建造56型驱逐舰。苏联专家提供的流程是14个月船台建造周期+12个月舾装,不过中间出了一点小麻烦……江南造船厂在船台建造阶段花了20个月,沪东中华花了21个月,分别在1956年7月和8月下水。
两艘组装建造的56型下水之后,船台又开工了2艘,3号舰和4号舰。零件是半进口半自制,中国自己稍对设计图纸做修改,主要是安装一部307雷达。
鉴于1、2号舰建造时出的一堆子麻烦,援华的苏联专家是没脾气了,3号和4号舰只要求两个造船厂能在18个月完成船台建造就行。
这回江南和沪东中华都很争气,毕竟该交的学费在1号和2号舰的时候都交过了,不能在同一个坑掉进去两次。
在江南造船厂的舾装码头,113舰已经从船台下水,现在正绑在码头上安装一些上层的设备和零件,一边装还要一边调试。111舰的船台建造阶段延误了,但舾装周期还是12个月,按计划准点完工,所以113舰的舾装工期应该还是能保证的。
不过就算工期能保证,113舰完工交船也要到1959年2月了。
……
“导弹巡洋舰全长180.5米,比高雄级短了20多米;最大宽度20米,与高雄级相当;排水量比未改装增重前的高雄级还要轻。当然主舰桥和上层建筑在风格上与高雄级略有些相似,但并不是高雄级的模仿版。”
在船舶设计院,牧野茂解释现在这个方案的设计思路。
“前甲板1门单管100毫米炮,……不得不说这可能是我设计过的炮火最弱的军舰。主炮后面是32单元的通用导弹发射装置,以及小口径高炮,中部因为舰桥与船体等宽,所以不安装舰载武备。”
“在烟囱之后的平台安装64单元的通用导弹发射装置,舰尾是机库和直升机平台。直升机平台上方安装一套近程舰空导弹发射装置。”
“很好,这个布局很协调。其他就是修正一些小的设计缺陷,尽量不要把毛病带到船上就行。”唐华说。
“唐部长,56型驱逐舰都四门130毫米炮,咱们造个一万多吨的军舰,才1门100炮,会不会太夸张了。”李复礼说。
唐华:“海军萧司令员看过方案,他说没问题,那就继续往前推。其实,前甲板的空间有些浪费了,如果舰体中前部的水下部分能更丰满一点,前甲板就可以安装64个单元,全舰就可以达到128个发射单元。”
牧野茂:“如果能给我10万马力的主机,我就可以让它的线型肥起来。”
唐华:“那就这么说定了,当10万马力的主机出现时,您就负责给舰体增肥。除了线型和结构设计,这个舰的雷达系统和电磁兼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