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第一场春雨将提前到来,为春耕春播打基础》
“时间将进入三月,苏南苏北的人民公社,社员们有的给田地准备农家肥,有的用豆粉面饼给耕牛补充营养,有的早早去乡镇供销社领回来了化肥,仔细地计量着春耕时该施用多少金坷垃。每个人都在辛勤地劳动着。”
“开犁耕田,是春季最重要的事情。耕种下春天的种子,才会有后来的秋之收获,冬之丰足。”
“春雨助春耕,田间农事忙。三月份是淮南淮北地区开犁耕田的季节,如果再有一场春雨,逢时而降,那无疑是春天主旋律上最美妙的音符。”
“今年两淮什么时候降下首场春雨呢?近日,国家气象局深入研讨和发展了气象预报理论,再在电子计算机的帮助下,对黄淮地区的未来天气进行了一次测算。根据计算的结果,从公历3月10日(农历正月二十一)起,盐城、淮安地区将迎来降雨。”
“虽然这次降雨雨量不太大,但对于今年的春耕春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助力。”
“今年后续的日子,国家气象局将持续为黄淮地区提供提前10到15天的中长期天气预报,以指导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减灾防灾,造福全国人民。”
……
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在报纸刊登天气预报。
这个时代的天气预报都是未来1~2天的天气预报,都是用有线广播发布的,因为报纸的递送周期绝对会让只提前1~2天的天气预报变得毫无意义。
而且并不是全国都能普及广播播报的天气预报。
当2月27日和2月28日,全国报纸和黄淮地区各地方报纸陆续转载竺可桢撰写的这篇文章时,大家一开始还不太习惯。看完之后,看懂了:哦,是天气预报。等等,什么,天气预报?
半个月后的天气?
一些读者反应过来了,半个月后的天气预报,以前可从来没见过啊。
“我们国家发展得多快,去年发射了人造卫星,五年计划完成涨了工资,现在国家又能预报15天以后的天气预报了。”
在盐城,最先看到报纸的人纷纷开始一轮天气预报的事,因为文章中明确提到了盐城。
“天气预报不很正常么,每天早上广播都会说今天下不下雨。”
“广播说的那是一天半天的天气预报,这可是半个月后的天气都能知道!”
……
竺可桢的文章发出去,渐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的觉得新鲜,有的保持怀疑,觉得要到时候看看下不下雨才知道。
其实吧,对天气预报怀疑最大的,是得出结果的当天,国家气象局的几位气象学大佬……
“锋面北移是肯定的,3月9日……这很早啊,不,这移动速度挺快啊。”竺可桢说。
叶笃正:“如果按这个预报,淮南地区的春雨会提前10天到来,甚至淮北也有部分地区降下第一场春雨。当然,从气象历史上来说,春雨提前10天这种事大概几年就有一次,但是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20%不到,偏小。”
竺可桢:“等等,我再理一下思路。”
他找出笔记本打开,用铅笔快速地在纸上写下一串公式,对着地图冥思苦想起来,一会儿在纸上写下一个数字,一会儿用一个=>箭头,另起一行,接着写一个公式,不断地推导。
过了很久,竺可桢发话:“我搞清楚程序运行的道理了。”
叶笃正:“这个程序用的算法和理论你知道,我也全知道,它运行的时候怎么啦?”
“在这里,”竺可桢指着地图上高邮湖的位置,“3月3日,计算机运算出了一个斜插的气流,它在3~4日影响了兴化,6~7日影响了东台,然后导致了一个全局的变量,让锋面获得新的动力继续移动。”
叶笃正:“是计算机运算出来的,可计算机的运算准确吗?”
“我凭直觉相信这是会发生的。”
“直觉?”叶笃正说,“竺老哥,我脑子里的直觉细胞,现在一点响动都没有啊。”
……
竺可桢和叶笃正你一句我一句,谁也说服不了谁。超级计算机的运算显然他们俩谁都无法用纸和笔还原出来,因此都是凭经验和直觉来判断计算机演算出来的天气预报究竟是不是准确的。
“哎呀不好,这个结果我们是打算上明天的报纸的,再吵下去就没时间了。”在超算大厅的另一角,涂长旺悄悄说了一句,还无奈地指了指那边正在比拼内力的竺可桢和叶笃正。
唐华:“涂局长,看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