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项目就是沈一机。这是当前中国尖端的工业母机生产厂,也是苏联援助的重点工程之一,而且沈一机还有后续的中苏合作规划,因此赫鲁晓夫必然到这里打卡。
和五年前主席来沈阳参观沈一机时一样,在各个机床的生产、测试、组装车间转了一遍,厂长把一行人带到了数控机床展示车间。
“数控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它
其实就是机床带了一台计算机,由数控计算机经运算处理发出各种控制信号,控制机床的动作,按图纸要求的形状和尺寸,自动地将零件加工出来……”
厂长向赫鲁晓夫介绍面前的这台数控铣床,赫鲁晓夫也不是理工科出身,实际上他没受过高等教育。在厂长介绍数控机床的时候,赫鲁晓夫是保持礼节性微笑在听介绍。
“现在我们向您演示这台数控机床的工作过程,”唐华上来,出示一张三维绘图,然后举着一根黄铜棒说,“在15分钟内,这台数控机床会把它加工成图纸中的样子,而且所有的操作都由计算机完成,只需要您按下‘开始’的按钮。”
听唐华这么说,赫鲁晓夫十分惊讶。唐华让工人把黄铜棒放进加工台,固定校准,然后把赫鲁晓夫领到计算机操控台,提示按这个按钮就可以。
赫鲁晓夫一按按钮,数控机床就动了起来,灵活的刀头不断在玻璃罩子里上下翻飞,六个喷水口不停地朝铜棒喷水冷却工件。
陪同赫鲁晓夫参观的几个人都见过数控机床工作,但赫鲁晓夫和苏斯洛夫是没见过。两人哇、哦地叫个不停,而且不管操作规范中4米的安全距离,硬是往前走了两步想看清楚数控铣床是怎么工作的。
铣床本是用来加工钢铁制品的,加工黄铜基本没什么难度,而且加工得很快。
15分钟后,一根逼真的、和真玉米棒子几乎一模一样的黄铜玉米棒子雕塑做成了。工人打开数控铣床的玻璃罩,用戴着手套的右手把滚热的雕塑拿出来,再喷凉水冷却一番,擦干之后递过来。
赫鲁晓夫举着铜玉米,左转右转仔细端详,笑得合不拢嘴。在一旁的中苏两国记者赶紧抓拍下这历史性的一幕。
“总书记同志,”唐华说,“此前中苏商谈的机床技术合作项目已经启动,沈一机与列宁格勒机电仪器厂将共同合作,沈阳提供工控计算机解决方案,列宁格勒研发下一代的高精度机件,共同打造社会主义阵营的尖端工业母机。”
赫鲁晓夫哈哈大笑,“这个小小的控制台就能替代两个熟练的工人,如果所有的工厂都像这样,那就是共产主义到来了。”
……
沈阳飞机制造厂。
赫鲁晓夫访问沈阳的第二站。
一五的150项重点工程执行完后,二五期间中国还继续从苏联引进了19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算是商业引进的,中国照价付款,但能把这些东西拿到手,也是中苏同盟依旧坚挺的明证了。
沈飞在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项目是引进米格-17的生产线,现在歼-5投产已经三年多了。二五期间,沈飞引进米格-21生产线。
1958年完成了新厂区基建,1959年2月安装苏制设备,预计1960年1月可以用苏联提供的零部件组装制造米格-21,随后逐渐提高国产化率。
“三年前刚刚会造歼-5,现在就要跨入超音速战斗机的时代了,而且一步跳到两倍音速,各位感觉如何?”
赫鲁晓夫在米格-21的生产线厂房参观,唐华去了沈阳飞机设计所。
黄志千:“图纸和技术资料拿到以后,包括我在内,设计所的大部分人又把航空的基础知识体系重刷新了一遍。”
唐华:“我有一个问题,55、56年你们把米格-17的资料看完之后,有没有想过:‘如果我就是这套图纸的原创者,我是怎么设想米格-17的下一代飞机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从什么地方着手改变,去提高战斗机的关键技战术性能?’”
在座的几名设计所的骨干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
有一两位想开口说话,但又觉得无法组织语言。
冷场了一会儿,黄志千先说了:
“熟悉了米格-17的设计之后,我自己想过一些新战斗机的方案,以实现超音速为主要设计目的。其中有一种设计方案,自我感觉很好。但是,57年我们看到了米格-19的简要资料,又去苏联看到了实机,于是就觉得自己的那个方案也没必要提了。”
“是配用推力更大的发动机,主机翼加大后掠角以适应超音速飞行的气动外形?”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