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千说见到米格-19之后就缩了,唐华猜到大概是什么设计了。
黄志千点点头。
“那很可以,说明你已经把自己代入一个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了,而不是模仿者或者逆向工程师。”
黄志千:“但是想到加大后掠角之后我就停了。哎,其实小宋搞过一个方案,放进风洞吹过,大致上是可以飞起来的,但后来没下文了。”
唐华看看,是宋文聪。
“我……我设计的战斗机也不是三角翼,没能和米格-21同步。”宋文聪说话时略有些紧张。
唐华:“大概描述一下是什么样的。”
“也采用后掠翼,后掠角没有特别地加大,就是加宽加厚机翼,增加强度便于跨过音障实现超音速。但是这样设计出来的机翼风阻比较大,我又用了两侧进气,更大了,现在的发动机没法
支持这种战斗机设计。”
咦,这说的难道是f-105?
“听你的描述,这有点像美国的那个f-105“雷公”啊。”唐华说。
“正因为像f-105,所以我就没继续往下做了。58年的时候我们搞到了f-105的照片,然后描绘出了它的三视图。”
唐华:“f-105在美国空军里算是战斗轰炸机,但作为战斗机它可能不太合格。你设计的飞机方案最大起飞重量是多少?”
宋文聪:“15,6吨。”
“f-105有24吨,而且是单台发动机,”唐华说,“可能这就是发动机的差距了,我们口袋里可任意选择的发动机型号不多,如果限定于技术水平还跟得上时代的发动机,那型号就更少了。”
黄志千:“看到米格-21的图纸资料之后,我们几个人也明白了,以前我们的思路太窄了,人家眼观六路,我们就只透过一条小缝隙看前方。我们设计所在跟进米格-21项目落实的同时,也重新捡起了以前的头脑风暴体制,钻研战斗机的基本气动设计方案。”
唐华点点头:“在这里我要提前说一个事,这事很快就要通过工信委下发通知给你们。米格-21是我们全套引进的最后一型战斗机了。”
黄志千:……
“今后再也不直接引进战斗机的全套图纸技术资料。下一代、下下一代飞机,你们自己研制。研制不出来,空军急了就十几辆大卡车包围研究所打你们屁股,我在一旁看热闹,”唐华笑着说,“但我相信沈飞能形成自己的设计能力,在下一个10年能自主设计出比米格-21更强的战斗机。”
……
沈阳兵工厂。
刘鼐、一机局邱创成局长、一机局的轻武器设计论证小组、军队代表聚集一堂,讨论下一代步枪弹药的选型。
这会唐华就不参加了,唐华只负责抓发射药和底火,这两个东西1959年搞定,具体设计就由他们先定。
这一会议室的人虽然有军队代表、设计人员、领导,但其实都一样:都是老兵油子。
军队代表不用说,轻武器的设计人员全是战争年代过来的,邱局长和刘鼐部长是根据地军工厂起家的。
“根据刘部长“初速大于950米每秒、重量不大于7.62中间型步枪弹”的两个基本要求,我们搞出了这六种候选弹药,都用改造的50半和55步做过基本测试,”枪弹研究小组组长说,“都能满足基本的性能要求。”
“这是口径5.8毫米的枪弹系列,有5.8x39毫米、5.8x42毫米、5.8x45毫米三种长度的弹壳制式。这是6.0毫米的枪弹系列,有6x39毫米、6x43毫米、6x47毫米三种制式。”